察风向,应对内部危机。
“此计的关键在于,‘密报’的内容要半真半假,令人难以分辨,投送的目标要精准,时机要恰到好处。”李清河目光灼灼,“我们要让赵党的人自己乱起来,让他们内耗。只要内部一乱,对陈老的迫害自然就会延缓,甚至……可能出现我们趁乱救人的机会!”
林婉如听得心潮澎湃,又觉得心惊肉跳。这个计划,比直接劫狱更加巧妙,也更加凶险。这完全是在刀尖上跳舞,利用的是人心最幽暗的猜忌和恐惧。一旦被对方识破是伪造,或者投送过程中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伪造密报,还要精准投送……我们如何能做到天衣无缝?”林婉如担忧道。
“伪造不难。”李清河拿起笔,“我对那禁制和标记的记忆十分清晰,足以以假乱真。难的是投送渠道和时机。”他沉吟片刻,“我们需要斗笠客前辈的帮助。只有他,才有能力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些东西,送到该送的人手中。而且,必须在赵福即将对陈老动刑的前夕送出,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豪赌。将希望寄托于敌人内部的矛盾和斗笠客神出鬼没的能力之上。但相比于直接劫狱的九死一生,这至少提供了一条看似更有策略性、也更有可能成功的路径。
“就这么办!”林婉如咬了咬牙,眼中闪过决然,“总比坐以待毙强!我去想办法联系斗笠客前辈留下的暗号!”
李清河重重地点了点头。他立刻伏案疾书,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对官场文牍格式的模糊了解(部分来自苏文轩以往的闲聊),开始精心炮制那几份足以搅动风云的“密报”。每一份的措辞都略有不同,针对不同的收信人,暗示的侧重点和威胁程度也经过微妙调整,务必使其看起来像是来自不同势力的试探或攻击。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战场在人心,武器是信息与猜疑。
当林婉如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将李清河写好的密报和行动计划摘要送出去后,地窖中再次陷入了等待的沉寂。这一次的等待,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煎熬。他们不知道斗笠客能否收到信号,不知道计划能否顺利执行,更不知道,这几张薄薄的纸片,能否真的在赵汝成那看似固若金汤的堡垒中,掀起预期的波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地窖外,青霖城依旧被高压笼罩。而在地窖内,两颗心紧紧悬着,等待着那不知是否会到来的转机。
釜底抽薪,棋行险着。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