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褪色,最终沉淀下去。
她换上舒适的棉质睡衣,头发用毛巾随意地包裹着,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沐浴后的慵懒与松弛。天已经大亮,阳光透过阳台的玻璃门,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她没有立刻去睡觉,而是走进了厨房。
作为一位以夜晚为工作时间的创作者,她的早餐,往往是他人的午餐。她熟练地从冰箱里拿出鸡蛋、牛奶和一片吐司。在等待平底锅上的黄油融化的间隙,她为自己冲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浓郁的香气在小小的空间里弥漫开来,这是属于她自己的、安稳的人间烟火。
她坐在餐桌旁,慢慢地吃着这份简单的早餐。目光没有焦点地落在窗外,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是这座城市正常运转的齿轮,在既定的轨道上忙碌着。而她,像一个生活在时差里的人,在白日的喧嚣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安宁。
吃完早餐,她将碗碟放进洗碗机,然后才拉上了卧室的遮光窗帘。黑暗是最好的催眠剂,她几乎是沾到枕头的那一刻,就沉沉地睡了过去。
这一觉,睡得并不安稳。梦里,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她笔下的世界。她化身为那个孤身一人的复仇者,在冰冷的雪原上艰难跋涉;又或是变成了那个身不由己的公主,在金碧辉煌的牢笼里与命运抗争。她的情绪随着角色的命运起伏,时而紧张,时而悲戚。这便是创作的代价,她的灵魂,有一部分永远地留在了那些故事里。
当她再次醒来时,已经是下午三点。窗外的阳光不再那么刺眼,变得温和而绵长。她坐起身,感觉身体里的能量终于重新充满了。睡前的疲惫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醒的、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敏锐。
她没有立刻打开电脑。她知道,写作不能只靠一腔热血,更需要持续不断的输入。她走到书架前,那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从历史典籍到哲学随笔,从科幻小说到诗集。这些都是她的军火库,是她灵感的源泉。
她抽出一本讲述古代城邦兴衰的历史着作,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读了起来。她读得很慢,时而蹙眉思考,时而用笔在笔记本上记下些什么。她并非在寻找一个可以直接套用的情节,而是在感受那种宏大的历史氛围,在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幽深。她笔下的角色,不能只是推动情节的工具,他们必须有血有肉,有属于自己的灵魂。而这些灵魂的养分,就来自于她日复一日的阅读与思考。
傍晚时分,她合上书,为自己准备了一份简单的晚餐。夕阳的余晖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整个房间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橘色。她享受着这份独处的宁静,这是她作为一名创作者,最宝贵的财富。
夜幕再次降临,城市华灯初上。沈伊沐的书房里,那盏熟悉的台灯又一次被点亮。她坐在电脑前,却没有立刻开始敲击键盘。
她打开了那个作家后台,看着昨天上传的章节,有读者在激烈地讨论剧情的走向,还有读者用细腻的文字,写下了自己对某个场景的感悟。她一条条地看下去,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这些评论,是她与读者之间最直接的连结。他们看不见她,她也看不见他们,但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却通过这些文字,跨越了时空的阻隔,在此刻交汇。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那个由她创造的世界里,有几十万个灵魂正在与她同行。
这份被理解、被期待的感觉,比那一万块的稿费,更能给她带来前行的动力。
她深吸一口气,关掉后台,重新点开了那个熟悉的文档。光标在故事的结尾处静静地闪烁着,像是在无声地催促。
沈伊沐的嘴角微微上扬,眼神重新变得专注而锐利。她的手指放回了键盘上,清脆的敲击声,再一次融入了深沉的夜色里。
新的一轮创造,开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