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越打越顺手,”
一个老战士感慨,“想起刚当兵时,看到炮楼就怵。”
但日军也在调整策略。
他们收缩兵力,放弃一些孤立小据点,集中守备重点城镇。
据点工事更加坚固,守军更加顽固。
最艰苦的一战生在交通枢纽黑山镇。
这里驻有日军一个大队,工事坚固,粮弹充足。
“这块硬骨头必须啃下!”
陈征亲自部署。
战斗持续了三天。
八路军次尝试多兵种协同:炮兵火力准备,工兵爆破开路,步兵多路突击。
特战连则潜入镇内制造混乱。
当红旗最终插上镇公所屋顶时,战士们相拥而泣。
此战歼敌五百余人,缴获大量物资,但也付出了二百多人伤亡的代价。
“每面红旗都是烈士鲜血染红的,”
赵铁鹰在追悼会上说,“我们要用更大的胜利告慰他们。”
拔点竞赛开展两个月后,战果令人振奋:攻克据点127个,歼灭日伪军三千余人,缴获武器可装备两个团。
更重要的是,各部队战斗力显着提升。
新兵在实战中成长,战术在创新中展,根据地面积稳步扩大。
“我们现在不是游击队了,”
一个刚从敌占区参军的知识青年感叹,“是真正的正规军!”
秋季来临,拔点竞赛暂告段落。
但这场竞赛带来的变化是深远的:部队士气空前高涨,群众信心大大增强,日军则被迫转入全面守势。
望着地图上连成一片的解放区,陈征欣慰地说:“同志们,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鬼子是可以被打败的!”
夜幕降临,新解放的村庄里灯火通明。
群众正在庆祝重生,而战士们已经擦亮武器,准备着下一场战斗。
拔点竞赛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次精神和技术的淬炼。
在这片热土上,抗日的力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度成长,为最终的全面反攻积蓄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