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军似有神秘情报来源,我军行动多被预知。”
他下令彻查内鬼,导致日军内部互相猜疑,士气受损。
常并不满足于此。
他开始培养技术骨干,将复杂的技术简化成操作规程,让普通战士也能掌握基本技能。
“技术要服务于实战,”
他常对学员们说,“再先进的技术,不能转化为战斗力就是纸上谈兵。”
最令人振奋的突破生在一个雪夜。
测向组捕捉到一个异常信号,经过连续追踪,竟然定位到了日军一个前线指挥所的位置。
“坐标确认,误差不过一百米,”
常亲自向陈征汇报,“建议炮兵实施打击。”
这是一个大胆的建议。
炮兵连长有些犹豫:“万一误差太大,不仅暴露炮兵位置,还会浪费宝贵炮弹。”
陈征沉思后拍板:“打!
相信我们的技术!”
当晚,八路军炮兵根据常提供的坐标,进行了次技术引导下的远程打击。
炮弹精准命中目标,日军指挥所被彻底摧毁。
战后侦察证实,包括一名中佐在内的多名军官被击毙,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这次成功标志着八路军作战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从过去依靠人力侦察,到现在技术侦察与人力侦察相结合;从盲目射击,到精准打击。
“我们有了技术的翅膀!”
战士们都这样形容。
常却保持清醒:“日军很快会察觉并采取反制措施。
技术优势是暂时的,我们必须不断创新。”
果然,日军开始频繁更换频率,缩短开机时间,甚至使用跳频技术。
但常的团队也在进步,他们开出了信号特征识别技术,即使频率变化也能通过信号特征判断目标。
技术对抗升级到新的层面。
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智慧与技术的较量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一天深夜,常在调试设备时突奇想:“既然能定位鬼子电台,能不能反向送假情报?”
这个想法催生了“无线电欺骗”
战术。
他们模仿日军报务员的报风格,向日军送虚假命令,制造混乱。
一次,他们成功诱使一支日军部队错误调动,为利刃特战连创造了歼敌良机。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战!”
赵铁鹰对常刮目相看,“你们通讯科比一个团的战斗力还强!”
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化,八路军逐渐形成体系优势。
情报、指挥、火力紧密配合,作战效率大大提高。
日军军官在日记中困惑地写道:“敌军似乎能看透我们的心思,总能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是一群中国军人在简陋条件下创造的技术奇迹。
没有先进设备,没有专业培训,有的只是智慧和毅力。
技术的翅膀正在让八路军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在这条特殊的战线上,中国军人的智慧光芒,正在照亮抗战胜利的道路。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煤油灯下钻研图纸的身影,始于那些不为人知的技术突破。
在这个科技与智慧较量的战场上,常和他的同志们正在书写着抗战中独特而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