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根据地各处涌现,成为这个黑暗时期最温暖的光芒。
然而,现实的残酷不会因感人的故事而减轻。
粮食一天天减少,病人一天天增多,士气开始出现波动。
个别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私下抱怨:“打鬼子打鬼子,打得连饭都吃不上了”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
政治工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情绪,立即加强思想工作。
没有长篇大论,只是讲述牺牲同志的事迹,讲述群众对八路军的支持,讲述抗战必胜的道理。
“想想高队长,他是为什么牺牲的?”
赵铁鹰在队会上说,“不是为了他自己,是为了我们大家,为了将来的好日子!”
“看看王家村的群众,饿成那样还想着我们!
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
这些朴实的话语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打动人心。
动摇的人羞愧地低下头,重新坚定了信念。
但信念不能当饭吃。
物理上的极限正在考验着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
一天夜里,小陈在哨位上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差点摔倒。
他赶紧扶住树干,冷汗直冒。
“怎么了?”
一同执勤的孙猛关切地问。
小陈摇摇头:“没事,就是有点头晕”
孙猛不由分说地把自己的半块饼子塞给小陈:“吃了!
这是命令!”
小陈想要推辞,但孙猛瞪起眼睛:“你想晕倒让鬼子捡便宜吗?吃!”
小陈含着泪吃下那半块饼子。
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让他感受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这样的相互扶持在根据地随处可见。
你省一口粮给我,我让一片药给你;你帮我站一班岗,我替你完成一项任务正是在这种相互支撑中,人们才得以在极限环境下坚持下来。
陈征师长也与士兵同甘共苦。
有人看见他偷偷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伤病员,自己只喝野菜汤。
当参谋们劝他保重身体时,他只是说:“官兵一致,才能共渡难关。”
一天,老王带着几个村民来到师部,手里捧着一个小布袋。
“陈师长,这是我们全村省下来的一点玉米面,给同志们熬点糊糊吧。”
老王说,“你们倒下了,谁带我们打鬼子?”
陈征感动地接过那袋珍贵的粮食,但转手就交给了后勤处长:“分给伤病员和最需要的群众。”
处长犹豫道:“师长,您也”
“执行命令!”
陈征斩钉截铁。
当晚,炊事班用那点玉米面熬了一锅糊糊,分给了医院里的伤病员。
一个重伤员喝着热糊糊,泪流满面:“等我伤好了,一定多杀几个鬼子,报答乡亲们!”
这样的场景,就是根据地能够在最困难时期坚持下来的原因。
夜深人静时,赵铁鹰常常独自站在哨位上,望着星空沉思。
身体的疲惫和饥饿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但更让他担忧的是整个根据地的处境。
他知道,这是真正的“黎明前的黑暗”
——最冷最黑的那一刻。
但只要挺过去,曙光就在前方。
“队长,你看!”
一天凌晨,小陈突然指着东方。
赵铁鹰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天际已经泛白,黎明即将到来。
“天快亮了。”
小陈轻声说,眼中充满希望。
赵铁鹰点点头:“是啊,天总会亮的。
再坚持一下,同志们。”
他们站在哨位上,望着东方渐渐亮起的天空。
尽管身体疲惫不堪,尽管前路依然艰难,但希望就像那初露的曙光,虽然微弱,却持续不断。
最困难的时期尚未过去,但最勇敢的人们依然在坚持。
在这生理与心理的极限考验中,根据地的军民正以惊人的毅力,等待着黎明的真正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