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歼敌的胜利喜悦很快被严酷的现实冲淡。
随着日军扫荡的持续和冬季的深入,根据地的粮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村庄被焚毁,粮窖被挖开,田野被践踏,日军实施着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
政策,试图从根源上扼杀抗日力量。
部队的粮食定量一减再减。
从每天两顿干饭到一顿干一顿稀,再到每天两顿稀粥,最后连稀粥都难以保证。
战士们常常是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米汤,加上几块烤焦的树皮或草根,就是一天的全部食物。
高胜寒站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下,看着队员们默默地喝着几乎看不见米粒的“粥”
。
赵铁鹰的颧骨高高凸起,孙猛原本壮实的身材瘦得衣服空荡荡的,就连年纪最小的小陈,脸上也失去了年轻人的红润,只剩下菜色和疲惫。
“队长,喝点吧。”
小陈端着一碗略稠些的粥走过来。
高胜寒摇摇头:“给伤员送去。”
“伤员的那份已经送过去了。”
小陈固执地举着碗,“您不吃饱,怎么带我们打鬼子?”
高胜寒看着小陈坚定的眼神,终于接过碗,但只喝了一半,剩下的硬是让小陈分给了其他队员。
不远处,王家村的老王带着几个民兵走来,脸上带着羞愧和焦虑。
“高队长,对不住啊”
老王搓着手,声音沙哑,“村里村里实在拿不出粮食了。
老人们已经把口粮让给了孩子和伤员,自己吃树皮糠皮,但还是”
高胜寒打断他:“王队长,别这么说。
你们已经给了我们太多帮助。
鬼子的扫荡让大家都不好过。”
老王眼中含泪:“今天早上,李老汉没了活活饿死的。
临死前还把藏着的半块饼子给了小孙子。”
队伍一片沉默,只有寒风呼啸而过。
突然,一个通讯员匆匆跑来:“队长!
师部急电!”
高胜寒接过电文,眉头越皱越紧。
电文显示,有一批群众被困在二十里外的马蹄沟,已经断粮三天,其中有五名重伤员和十几个孩子。
师部命令高胜寒小组尽可能提供援助。
“我们的存粮还有多少?”
高胜寒问后勤员。
后勤员低下头:“只够咱们小队吃两天的稀粥了。”
高胜寒沉思片刻,果断下令:“拿出一天的口粮,我带队送去马蹄沟。”
赵铁鹰立即反对:“队长,太危险了!
这一路都是鬼子的巡逻队!
而且咱们自己都没吃的了!”
“群众比我们更需要这些粮食。”
高胜寒的语气不容置疑,“铁鹰,你带队留守。
孙猛,挑两个队员,跟我走。”
最终,高胜寒选择了孙猛和另外两名经验丰富的队员——大刘和老杨。
他们四人将仅有的粮食分装成几个小袋,藏在身上,这样即使有人牺牲,其他人也可能继续完成任务。
临行前,小陈偷偷塞给高胜寒一个小布包:“队长,这是我省下来的半块饼,您带上吧。”
高胜寒看着小陈稚嫩而坚定的脸,最终收下了饼,拍拍他的肩:“守好营地,等我们回来。”
四人踏着厚厚的积雪出了。
寒风如刀,刮在脸上生疼。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们的体力大不如前,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
“队长,看!”
大约走了十里地,孙猛突然压低声音,指着远处。
一队日军正在山谷中行进,大约有一个小队的兵力。
“躲起来!”
高胜寒下令,四人迅躲进路旁的岩石后面。
等日军过去后,他们才继续赶路。
越靠近敌占区,日军的巡逻越频繁。
有几次,他们几乎与日军巡逻队迎面撞上,全靠高胜寒敏锐的听觉和丰富的经验才及时躲开。
黄昏时分,他们终于远远看到了马蹄沟的轮廓。
只要穿过前面那片开阔地,再下一个陡坡,就能到达群众藏身的山洞。
就在这时,一阵日语吆喝声传来——一队日军巡逻兵正从另一方向朝开阔地走来!
“后退!
躲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