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角的建立像给这个家注入了一道缓慢流淌的活泉。
不再是即兴的灵光一闪,林枫开始有意识地将艺术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周末的午后,阳光把艺术角晒得暖融融的。
林枫没有进行宏大创作,他只是搬来几个画架,铺开素白的纸张。
“今天,”
他声音平和,像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我们不来画具体的东西。
我们只认识线条和它们的脾气。”
思雅立刻抓起笔。
“线条还有脾气?”
“当然。”
林枫拿起炭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一条纤细柔和的痕迹,“这是温柔的线,像妈妈哼的歌。”
他又用力一挥,画出一道粗犷坚定的痕迹,“这是勇敢的线,像守卫家园的战士。”
思清推了推眼镜,审视着纸上的痕迹。
“线条的‘脾气’可以量化。
前者笔压较轻,与纸面摩擦系数小,后者笔压增大,运动度快,动能转换明显。”
林枫笑了。
“思清用他的方式理解了。
思雅,你可以试试,用不同脾气的线,来告诉爸爸你现在的心情。”
思雅立刻趴在画架上,小眉头紧锁,像是在调动全身的力气。
她画下一堆缠绕跳跃的曲线,又在旁边狠狠戳上几个浓重的墨点。
“这是高兴的线!
还有……还有想吃草莓蛋糕的点点!”
林枫看向思清。
“思清,你眼中的‘结构’是什么?”
思清思考片刻,拿起尺子和圆规。
他没有画具体的物体,而是在纸上构建起精密的几何图形,直线、圆弧、螺旋线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冷静而严谨的美感。
“结构是稳定关系的可视化表达。
它遵循数学规律,是世界的骨架。”
林枫点头,没有评判对错。
他走到一直安静旁观的思柔身边,递给她一支最软的彩铅。
思柔接过笔,没有立刻画。
她抬起眼睛,看了看窗外摇曳的树影,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裙子上细碎的花纹。
然后,她才用笔尖极轻地触碰纸面,画下几道几乎看不清的、柔和的浅色弧线,像羽毛拂过,又像远处微笑的嘴角。
她没有说话,但林枫看懂了。
那是她感知到的,风与温柔的形状。
苏清雅没有参与教学,她拿着相机,悄悄记录着这一切。
镜头里,是林枫俯身讲解时专注的侧脸,是思清对着几何结构冥思苦想的小模样,是思雅挥舞手臂、让线条飞舞的兴奋,是思柔沉浸在自己世界里、那长睫毛投下的安静阴影。
她拍下思清试图用物理公式解释色彩明度,拍下思雅把调色盘当成彩虹池塘,拍下思柔将爸爸示范画的一张草稿,偷偷折好收进自己的小口袋。
这些瞬间,比任何完成的作品都更珍贵。
它们是成长的年轮,是天赋最初破土时的模样。
教学结束时,艺术角的地板上散落着风格迥异的“作业”
。
思雅的画面热情奔放,色彩泼洒得像一场狂欢节。
思清的构图严谨精确,仿佛一张待施工的蓝图。
思柔的画则清淡朦胧,需要用心才能品味其中的细腻情绪。
林枫没有要求他们修改,也没有给出分数。
他只是把三张画并排放在展示墙上。
“看,”
他对孩子们说,“同样的知识,进入不同的心灵,会开出不一样的花。
没有谁比谁更好,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思雅看着哥哥那“硬邦邦”
的画,又看看妹妹那“看不清”
的画,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思清则开始思考“个体认知差异对艺术表达的影响”
这一新课题。
思柔走到展示墙前,伸出小手,轻轻摸了摸自己那幅淡彩的画,又摸了摸姐姐那幅浓烈的画,眼睛里有什么东西微微亮了一下。
系统界面无声浮现,流淌着温润的光泽。
【系统性艺术启蒙引导启动】
【子女艺术素养基础奠基】
【个体差异化天赋得到识别与尊重】
【“家的堡垒”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