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纱帘,在客厅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
思雅跪在地毯上,翻找着她的彩笔盒,小嘴撅得老高。
“爸爸,我的红色不见了!
还有那个亮闪闪的金色!”
她举起一个空了大半的笔盒,里面几支秃头彩笔滚来滚去。
林枫正在看一份数字艺术馆来的初步方案,闻声抬起头。
他环顾四周。
沙上散落着思清的草稿纸,上面是复杂的电路图和算法符号。
墙角堆着几幅卷起来的、墨迹已干的水墨练习。
思柔的铁皮饼干盒敞着口,里面的星星照片似乎又厚了一些。
整个家充满了生活与创作的气息,但也显得有些……杂乱。
苏清雅端着牛奶从厨房出来,看到这个情景,轻轻叹了口气。
“是得好好收拾一下了。
每次画完画,工具都到处是。”
思清放下手中的平板,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固定区域,对创作工具和作品进行系统化分类管理。
这能提高效率,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损耗。”
林枫心中一动。
他放下文件,走到客厅那个采光最好、却只放了一盆绿植的角落。
“我们把这里变成我们的艺术角,怎么样?”
他提议道。
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响应。
一家人说干就干。
林枫负责规划区域,将角落分成绘画区、音乐角和作品展示墙。
苏清雅负责整理和清洁,将散落各处的画笔、颜料、乐谱归拢起来。
思雅兴奋地给自己的彩笔们排座位,给每一支都找好了“家”
。
思清则搬来了他的电脑和平板。
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数据库,给每件完成的作品拍照编号,记录下创作日期、参与成员,甚至还有思雅口述的“创作灵感”
(比如“这是送给外星人的花花”
)。
他还用多余的传感器和一个小型显示屏,做了一个电子标签系统,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每件作品背后的家庭故事。
“这是家庭艺术档案系统1o版。”
思清一本正经地介绍,“可以有效追溯创作历程,实现知识管理。”
最积极的是思雅。
她指挥着爸爸把她的“彩虹星星”
抽象画贴在展示墙最中心的位置。
又把思清那张逻辑严谨的“爸爸技能树”
图表精心裱在旁边,还在边框上贴了一圈自己剪的歪歪扭扭的小红花。
她甚至给思柔那盒星星照片也争取了一块小小的“星光展区”
。
思柔没有说话,但她悄悄把自己最喜欢的那张“举高高”
照片,从盒子里取出,小心翼翼地贴在了属于她的那块墙面上。
贴好后,她退后两步,安静地看着,嘴角有小小的、满足的弧度。
艺术角落成的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洒满这个角落。
林枫坐在小凳子上,用新归位的颜料教思雅如何调出春天的嫩绿色。
思清在一旁,用他的平板对着调色过程进行光谱分析,试图找出“视觉舒适度最高”
的色彩配比公式。
苏清雅则将几幅近期的小品扫描进思清的档案系统,看着屏幕上跳出的家庭合照和孩子们稚嫩的注解,眼角眉梢都是温柔的笑意。
思柔则坐在她的软垫上,面前摊开一本新的素描本。
她看着爸爸和哥哥姐姐,低头用蜡笔慢慢涂抹着。
画面上是四个高高矮矮、手拉手的小人,站在一座有着彩虹屋顶的房子前面。
线条笨拙,却充满了依恋。
这里不再仅仅是家,也不仅仅是工作室。
它是一个温暖的茧,包裹着灵感迸的瞬间,记录着成长的轨迹,安放着彼此最纯粹的陪伴与爱。
工具各归其位,作品有了归宿。
创作的冲动不再需要四处寻找落脚点,它自然而然地在这个角落生根、芽。
林枫看着眼前的一切。
思雅争论着哪种绿更像新的树叶,思清试图用数学证明她的感觉误差,苏清雅笑着摇头,思柔则把她的新画作悄悄塞进档案盒里。
系统界面柔和地亮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