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的喧嚣被隔绝在林木之外。
那场意外的黑暗插曲,像一阵掠过湖面的风,吹皱了片刻的平静,却并未打乱林枫一家既定的航向。
信号恢复,光明重现,他们便如同什么都没生过一般,重新埋于林间的搜寻。
只是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些许微妙的余震,让跟随的镜头更多了几分专注的审视。
林枫走在最前,他的步伐不快,目光缓缓扫过脚下的泥土、身旁的树干、头顶的枝桠。
与之前纯粹依靠知识和经验判断不同,此刻的他,仿佛打开了一层新的感观。
【巧手匠心】的能力如同在他意识深处点亮了一盏柔和的灯。
这光芒并不刺眼,却让他对周围材料的“质感”
有了更精微的捕捉。
他不再去刻意寻找那些外形最完美、颜色最鲜艳的“显眼包”
。
他的指尖拂过一片边缘有些干枯卷曲的梧桐叶,感受到它比新鲜叶片更挺括的韧性和清晰的脉络,一种历经风霜后的独特美感在他心中浮现。
他弯腰,将它拾起,轻轻掸去尘土,放入袋中。
思雅举着一朵开得正盛的紫色野花跑过来,花瓣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
“爸爸!
这个好看!
我们用它吧!”
林枫接过花,看了看,却轻轻摇头,指向不远处一丛即将凋谢、颜色转为暗红褐色的同类花朵。
“思雅,你看那些,它们的颜色更沉,形状也因为失去水分而有了不同的褶皱。
有时候,‘老去’本身,就是一种故事。”
思雅歪着头,看着那些不那么鲜艳的花,似懂非懂,但还是乖巧地点头,跑过去小心地采摘了几朵“有故事”
的花。
苏清雅跟在后面,看着林枫的选择,眼中掠过一丝讶异。
她原本以为他会更倾向于那些生机勃勃的素材。
但她没有出声质疑,只是默默记下他挑选物件的特征——多是不起眼,却自带一种岁月沉淀的安静力量。
思清则对爸爸的选择提出了理性质疑:“爸爸,从材料力学角度分析,完全干燥的叶片脆性增加,可塑性差。
即将枯萎的花卉细胞失水,结构不稳定,不利于长期保存。”
林枫拿起一根柔韧的、带着天然螺旋弯曲的枯藤,在手中盘绕了一下,那藤条便服帖地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环。
“思清,材料的价值不止于物理属性。
它的形态、它的历史、它带给我们的感觉,同样是构成作品灵魂的一部分。
脆弱的叶片可以做衬底,枯萎的花朵能诉说时光。
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材料的本性,而是引导它们,让它们以最舒适的方式,表达我们想说的话。”
这番话带着点哲学意味,思清听得眉头微蹙,陷入思考,不再反驳,反而开始仔细观察爸爸挑选的每一件东西,试图理解其中的“感觉”
和“灵魂”
。
思柔一直安静地跟着,她的小篮子里的东西最少,但每一件都是她反复摩挲、确认过“摸起来很舒服”
或者“样子很温柔”
之后,才郑重放进去的——一块光滑如鹅卵的树皮,几颗圆润无棱角的小石子,一簇触感柔软的灰色苔藓。
林枫看到她的选择,会蹲下身,拿起她篮子里的石子对着光看看,点点头:“嗯,这个弧度很好,像沉睡的动物的背。”
得到爸爸的认可,思柔的小脸上便会绽放出浅浅的、满足的光彩。
一家人的收集过程,不像是在完成任务,更像是一场与自然万物的轻声对话。
林枫凭借【巧手匠心】的微妙感应,捕捉着材料本身的“意愿”
和潜力;苏清雅以其艺术生的审美从旁辅助,提供色彩和构图的可能性;思清用逻辑理解着爸爸的“非常规”
选择;思雅贡献着她的热情和现“美”
的眼睛;思柔则确保了作品的“温度”
与“柔和”
。
他们没有明确的图纸,没有激烈的讨论,只有流淌的默契和偶尔的低语。
镜头记录下他们蹲在一起研究一片叶脉的背影,记录下林枫用细藤尝试捆绑不同材料时专注的眉眼,记录下苏清雅将一缕垂落的丝别到耳后,顺手递过一根形态奇特的细枝时,两人指尖短暂的轻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