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选,誓言不负圣恩,光耀门楣。
朱由校当然不会坐视他们真的被淘汰。
在他手中,规则从来不是死物。
暗中疏通、适当倾斜,不过是举手之劳。
既然是参与大比,名次就不能太过难看。
毕竟都是出身显赫之家,身份摆在那儿。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如今都打着“天子门生”
的名号。
若考出个垫底成绩,皇帝颜面何存?
在圣意鼓舞之下,这些青年也下了决心,誓要在武举中争得头彩,不辱家族声望。
讲话结束之后,朱由校特许众人半日假期,允许他们归家禀告父母,也将此事广而告之。
当家中长辈听闻皇帝有意栽培自家子弟,无不震惊万分,仿佛见到了从未有过的情景。
然而冷静下来细想,却又心情复杂。
皇帝此举确有重用勋贵之意,可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风险与未知。
这群人已安逸近两个世纪,如今突然要他们执掌军务,岂是易事?
即便在洪武年间,勋贵势力达到顶峰之时,面对文官集团仍处处受限,权力始终未能完全伸展。
大明的天子正试图削弱文臣集团的影响力,军功阶层的地位因此有所上升。
但那些世代承袭爵位的勋贵们,骨子里仍残留着百年来形成的怯懦与不安。
他们从未真正相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
想要在军中立足,必须亲赴战场,用鲜血换取功名。
可边关之外,蒙古骑兵与建奴虎视眈眈,战阵之上生死难料。
刀剑无眼,一旦出征,便可能埋骨荒漠,再无归期。
这些自幼锦衣玉食、未曾受过风霜之苦的贵胄子弟,何曾见过真正的杀伐?
一想到要与那些悍不畏死的敌人正面交锋,脊背便泛起寒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