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将领层层截留。
士兵到手的银粮少得可怜,连基本生计都难以为继。
皇帝尚且不会让兵士饿着肚子打仗,如今既不给钱也不给粮,却要求他们冲锋陷阵,谁还肯卖命?
民间有句老话:“宁可撑死,不愿饿死。”
那些走投无路的边军士兵,干脆扔下武器,投奔农民军去了。
那边既能吃饱饭,又能抢掠财物,日子过得反而痛快。
因此,在明末动荡的年代里,西北各军镇几乎销声匿迹。
朝廷极少调动这些部队,原因很简单——兵员早已逃散殆尽,许多将领成了空头指挥官,手下连一个像样的队伍都没有,谈何作战?
更棘手的是,边境还得防范蒙古部落的侵扰,以及少数民族的反抗。
可军队已名存实亡,防御形同虚设。
当时的文武百官乃至皇帝本人,不可能看不到国家财政崩溃、赋税沉重带来的恶果。
但为何无人出手扭转局面?关键在于掌权者自身。
崇祯帝朱由检最是爱面子,宁可硬撑到底也不愿低头求变。
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他私下已让王承恩准备出逃事宜,可只因大臣几句质问,便立刻退缩,再也不敢提半个“走”
字。
此人度量狭窄,疑心极重,从不敢与权贵对抗,又怎会向天下士绅豪族动刀?
朱由校却与之截然不同。
若局势真的无法挽回,他宁愿亲手终结大明,也不愿看着它苟延残喘、任人宰割。
唯有稳住北方民心,才能为新政铺路。
只要北方不爆大规模民变,大明就不会陷入四面烽火的绝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