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缴赋税钱粮的事情,虽说与这些在职官员并无直接关联。
但他们却被彻底忽视,这种感受令他们心中怒火中烧,却找不到出口。
先前派出打探情况的几位官员,至今仍被关押在南镇抚司的诏狱里,承受着难以言说的酷刑。
他们无法容忍这些粗鲁的武夫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更不愿看到自身地位面临颠覆的危险。
于是,他们开始串联起来,各衙门的官员纷纷抱团,效仿李之才的做法,也将人手分为两拨。
其中一拨官员前往军营及城内军队集结地制造事端,干扰追缴行动的正常开展。
他们倚仗官身,在普通士兵面前大摆架子,口中满是晦涩难懂的官话与古语。
再加上夸张的表情与生动的表演,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吓得这些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士兵不敢轻举妄动。
李之才虽不敢贸然抓人,却也将亲兵派往各地,与这些官员周旋,以武力震慑,使他们不敢轻易出头。
另一部分有背景、有地位的官员,则纷纷前往各家勋贵府邸拜访,意图拉拢这支重要力量,为己方增添筹码。
文官们此举,目标直指兵权。
在如此生死攸关的对抗中,军队的作用不可忽视。
兵部尚书刘义隆早已被软禁,他们无法与之取得联系,否则也不至于陷入如今的困境。
他们认为,李之才的种种行为不仅冒犯了自己,也必然触动了勋贵们的神经,这些权贵绝不会坐视不理。
这也是他们敢于主动上门拉拢勋贵的底气所在。
因为他们相信,敌人共同的敌人就是朋友。
无论文官集团与勋贵之间如何争斗,双方终究能分得一杯羹。
可如今突然冒出一个李之才,竟要将整张桌子掀翻,自然引众怒。
但他们并未意识到,就在圣旨下达的当天,李之才与张世泽已经说服了魏国公和怀远侯。
魏国公是南京勋贵之,在勋贵圈中地位崇高,极具影响力,是众人依附的核心人物。
而怀远侯则是现任南京守备,掌握军政大权,身份尤为关键。
只要这两人被稳住,其余勋贵即便心有不甘,也不敢公然跳出来与李之才作对。
不仅如此,李之才还果断收回了二人手中的兵权,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暗中倒戈,背后捅刀。
失去了军队的支持,想要成事简直天方夜谭。
他终于可以卸下防备,集中精力来应对那些士族大户。
当这些官员面带笑容、胸有成竹地登门拜访时,却纷纷吃了闭门羹。
徐宏基与常胤续早已达成共识,并清楚表明了态度——此次风波,绝不参与。
既然几位核心人物已经表态,那些依附于他们的次要势力自然也选择站在同一立场。
为了避免牵连,不让自己卷入这场是非之中,勋贵们纷纷闭门谢客,用实际行动表明态度。
这让不少官员感到震惊。
平日里最看重利益的这群人,今天怎会如此反常?
其实,他们的猜测没有错。
勋贵之中,确实有人开始动摇了。
他们原本是间接受益者。
士族大户不愿向朝廷缴纳税赋属实,但为了对抗朝廷,必须先打通关节,拉拢关键人物,共同分担压力。
而勋贵在南京的地位举足轻重,自然成了士族争相拉拢的对象,是他们最重要的靠山之一。
如今朝廷追缴赋税一旦成功,这些士族便会与勋贵断绝往来,勋贵的利益也因此大受影响。
眼看着财源将断,他们岂能无动于衷?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
官员们碰了钉子后,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便聚在一起商讨对策。
最终一致决定,直接前往怀远侯常胤续的府邸。
只要说服这位手握兵权的勋贵,其他人的态度便不再那么重要。
这几日,怀远侯府门前可谓络绎不绝,不断有人前来叩门或守候。
这些人多半是官员与士族大户,目的只有一个——说服常胤续站出来,替他们压制李之才这个眼中钉。
然而常胤续并非易与之人。
他直接命人用巨石和木梁封死大门,并安排家丁日夜持棍巡逻,寸步不离。
门外之人焦急万分,跺脚叹息。
若再拖下去,不是家财被抄,便是满门入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