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相比起读书识字门槛,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一万多名工匠之间技艺分布严重失衡。
多数人只会制造盔甲、长枪、长刀、盾牌等冷兵器,掌握火器制作技术的工匠不到一半。
朱由校不用多想就知道,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军器局或民间招募,而王恭厂的工匠,几乎人人都精通火器技艺。
虽然这一现状难以令人满意,但他转念一想,也便释然了。
毕竟这些人虽技艺不精,但比起完全不懂的还是要强一些。
只要加以培训,假以时日,终能熟练掌握技艺。
毕懋康已将火器制造列作兵工厂当前的要任务,同时视之为未来改革的。
皇上对火器展的重视程度极高,由此推断,大明朝接下来的走向已然明朗。
明军武器更新换代势在必行,所需耗费之巨难以估量,时间亦将漫长,或许终此一朝,方能达成这一宏伟蓝图。
尽管他每日都催促手下加紧生产神武自生火铳,并对大型佛郎机火炮进行改良,但他仍抽调两千余名火器工匠担任临时教习,分批指导其他工匠掌握火器与火炮的制造技艺。
仅凭这几千人远远不够,效率太低,预计两个多月才能产出一批。
眼下还面临一个严峻问题——高级工匠人数不足,导致天工院形同虚设,难以挥应有作用。
目前武器的研与制造几乎全由毕懋康一手操持,大小事务皆需亲力亲为。
中级工匠负责解决厂房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与工艺瓶颈,确保每个火炉和工匠能持续运作,不致停顿。
几位有限的高级工匠,则负责成品检验,试射枪炮,并抽空进修专业知识与文化课程。
为此,毕懋康特地拜访了徐光启。
此人曾与红毛夷交涉,对其先进的武器系统有深入了解。
红毛夷的制造工艺更加成熟,毕懋康虽有才能,却不自满,始终抱有学徒心态,渴望提升技艺。
只要得空,他便返回京师向徐光启请教,学习那些更简易高效的制造方式。
徐光启知情后,立即派人返乡,将自己收藏的书籍与笔记悉数送往京师,毫无保留地交付给毕懋康。
通过这些外文典籍与徐光启的批注,毕懋康获益良多。
他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大明在科技与武器方面与海外存在的差距。
红毛夷的制造工艺与火器展远他的预期。
他辛苦研的神武自生火铳,竟在几十年前就已被西洋国家明,只是延迟了列装时间。
他们的火炮也明显优于大明,许多优良型号连名称都未曾听闻。
明军引以为豪的红夷大炮,其实不过是红毛夷常用的其中一款,这种差距令人震惊。
因此,他立下决心,要为大明打造出一款远红毛夷的火炮。
但他清楚,自己在火炮知识与工艺方面仍显薄弱。
权衡之后,他决定先改良现有火炮,作为过渡阶段的替代方案。
由于新式火铳的出现,他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火炮的研之上。
眼下明军所使用的火炮,无论是佛郎机炮还是红夷大炮,大多都是参照红毛夷的样式仿制而来。
其中唯有虎蹲炮属于本土制造,专供骑兵使用,至于大将军炮,质量则良莠不齐。
(虎蹲炮在骑兵作战中已经广泛应用,因为它构造轻便,便于携带,适合山地作战。
)
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大将军炮很难打造,十门中有八门往往都成了废品。
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这类火炮都远逊于红毛夷所造。
毕懋康对此也未做过多投入,他已经下令全面停止大将军炮的生产。
正因如此,红毛夷的火炮制造技术在他眼中显得尤为珍贵。
通过徐光启的关系,他高薪聘请了不少红毛夷工匠进入兵工厂担任指导,甚至连他自己也认真参与课程,虚心学习。
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依靠刻苦钻研和红毛夷技师的指导帮助,终于完成了佛郎机炮的改进工作。
其中最关键的改进,是大幅缩小了子炮与炮腹之间的缝隙。
这项改进堪称重大突破。
佛郎机炮原本就配有准星与照门,不同于大将军炮。
但由于子炮与炮腹之间的缝隙过大,导致两者无法紧密配合,使得射击时误差严重,准星与照门形同虚设。
而如今改良后的佛郎机炮,已不再出现此类问题。
在三百米范围之内,虽然做不到精准打击,但只要对准准星与照门,基本能保证命中在十米范围之内。
毕懋康还略微延长了炮管,略微扩大了口径,同时对子炮也做了优化,并配合专门调配的火药。
原本射程不足六百米的佛郎机炮,如今已能实现八百米的有效射程,前提是将炮口抬至最大角度。
但如此远的距离,命中误差也会显着增加。
朱由校听完汇报后欣喜不已。
他并不在意远距离的误差,在这个时代,只要能打得够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