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朱由校早已带领羽林精锐悄然撤离,藏身于距离重庆近百里外的虎峰山下。
秦良玉带领的白杆兵,以及苗族和壮族的六千土司兵,全都撤离了城池。
按照朱由校的部署,他们将沿着来时的水路,顺长江而下,在黄泥嘴重新登陆。
朱由校有意将重庆作为诱饵,牵制奢崇明的注意力。
而秦良玉则从叛军主力的侧翼包抄,实施大范围的合围。
一旦时机成熟,便将这近十万叛军彻底歼灭。
事情正如预料般展。
奢崇明果然中计,他一包围重庆,便迅调集五千人马,展开试探性的攻城行动。
当他看到城墙上防守的明军时,心里才算安定下来。
那支装备精良、战力强悍的边军,并未出现在城中。
从这次的攻防情况来看,重庆守军数量似乎不多,只有一万余人。
古书有言,以五倍兵力围困,十倍兵力进攻。
在奢崇明看来,自己拥有近十万大军,无论如何也能拿下兵力远逊于己的重庆。
但他心中仍有一丝疑虑未解。
那支曾伏击自己部队的敌军,究竟去了哪里?
他并不天真地认为是遇上了灵异之事,那些死去的士兵可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一支行踪莫测、战力强悍的军队,令他极为忌惮。
谁也说不准,他们何时会再度起突袭,到时候自己的损失恐怕会更加惨重。
再三权衡后,他决定采取最稳妥的办法:围而不攻,派出重兵清剿重庆周边的山林地带。
同时,他还命令女婿樊龙统领一万后军,确保后方安全。
整整三日后,派出的部队悉数返回,并报告周围一切正常,奢崇明紧绷的神经这才稍稍放松。
他开始集中兵力,准备全力攻城。
留守城中的明军,全部为重庆本地营兵。
虽然比不上羽林军或白杆兵那样精锐,但守城作战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毕竟奢崇明的部队也不算强。
为了尽可能消耗敌军兵力、拖延时间,朱由校在撤离前便已下令加强城防,并储备大量箭矢、石块、滚木,以及成千上万的“万人敌”
。
这场攻防战持续了整整五日,叛军起攻势多达数十次,虽付出巨大伤亡,却始终未能登上重庆城头半步。
奢崇明因此大为震怒,这一切与他的预想完全不符。
他坐拥十万大军,苦战五日竟无法破城,实在说不过去。
第六日,为激励士气,奢崇明亲自率领亲兵,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地起攻城,但结果仍是被明军击退。
面对久攻不下的困境,奢崇明只能下令暂停进攻,全军休整,继续围困城池。
在这六日里,明军始终处于守势,未见任何援军出动,这为奢崇明攻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他未曾察觉,秦良玉麾下一万余名精锐部队,早已悄然绕行远途,如今正埋伏在其背后,随时可动奇袭。
与此同时,朱由校命陈广率领神机营四千将士,携带大量青铜火炮,驻守于长江最狭窄的一段水域,意图切断泸州与叛军主力之间的联络通道。
明军的包围圈正在逐步收拢。
虽然奢逆手中拥兵近十万,但除去其彝族本部数万精锐之外,其余皆为临时拼凑的散兵游勇,连最基本的盔甲都不具备。
武器装备更是低劣不堪,手中仅持粗制滥造的简易兵器。
相比之下,朱由校手下的精兵良将对付这群毫无战力的乌合之众,轻而易举。
鲁钦统率的成都营兵,与王平所部卫所兵,已于数日前抵达预定位置。
敌方暴露于明处,而明军则隐藏于暗中。
朱由校只需一声令下,即可将奢逆势力一举歼灭。
……
贵阳作为贵州的行政中心,此时在巡抚衙门外,安邦彦正带领数名贴身亲兵,押着一整车礼品,请求拜见巡抚李枟。
他此行名义上是借奢崇明之事,试图让贵州官员放松警惕,实则暗藏野心,妄图兵不血刃夺取贵阳。
见面时,安邦彦宣称,水西安氏与永宁奢氏素来为敌。
此次奢崇明起兵反叛,安氏愿出兵相助,替朝廷讨伐叛军。
但李枟并非庸人,早知安邦彦心怀异志,遂当面拒绝其请求,并反复强调此事与他们无关,切勿轻举妄动。
言下之意,朝廷自有军力与官员处理叛乱,地方土司只需管好自身事务,稳定族中秩序即可。
这番话实为警告,表明朝廷仍有实力,不会容许地方趁乱生事。
安邦彦对此不以为意,此时的他早已决意反叛,只求能在西南自立为王,过上尊贵生活。
原计划落空后,他当日便返回大方,召集亲族与其他土司领,商议是否立即起兵反明。
会上众人意见不一,一部分主张立即行动,另一派则建议静观其变,双方争论激烈,一时难决。
正当此时,外出打探消息的哨探赶回禀报: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