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农民。
他们才是压垮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以工换粮”
要真正实施,前提是必须拥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倘若没有实际存粮,再完美的计划也不过空谈,没有人会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愿景卖力。
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本就不高,常规税收加上辽饷,总计约七百万两白银,远远无法支撑庞大的支出。
仅军队开销、宗室俸禄、勋贵与官员的俸银就已占据大半,这七百万两银子还没见水就已消耗殆尽。
花钱如流水,赚钱却难如登天。
朱由校这些年不断抄没贪官家产,才好不容易积攒下四千万两白银,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已花去近半。
接下来还要平定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所需花费又是一笔巨款。
如今国库储粮仅剩几十万石,稍有差池,朝廷便可能陷入绝境。
好在宋应星已向他立下承诺,半年之内必能培育出耐寒稻种,这让朱由校心中多了几分信心。
他紧握拳头,狠狠砸在大明的地图上,正中南直隶的位置。
那里是富商聚集之地,有钱有粮,商业体系成熟,纵使身为天子,朱由校也难免心动。
他暗自思量,待西南平定之后,定要去南直隶与这些“富”
们碰面。
尤其是那些盐商和海商,若能一举整顿,所得收益足以支撑朝廷年不为钱粮所困。
突然接到任命的陈奇谕,感到肩上压力沉重。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
所幸皇帝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否则他断不敢接受如此重任。
朱由校深知,要让人做事,就得给人足够的资源。
在明末这个动荡的时代,没有粮食与金钱,寸步难行。
这一次,朱由校出手颇为大方,从内帑拨银五十万两、粮十万石,又从国库调粮五万石,全部作为陈奇谕安顿百姓的经费。
------
ps:
最近有些下滑,让卑微的蒜二两实在是有些心急如焚啊!
!
明史类的题材,实在是穿书比较热门的类型,但,也是极度难写和写好的!
所以希望大家多支持一下,礼物什么的不太敢想!
就希望大家加加书架、点点催更!
!
!
再次拜俯,以敬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