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大威的性格,朱由校心里有数。
为人直来直去,没什么弯弯绕绕的心思。
难怪当年卢象升会点名要他一同出征。
这样的人,品行和能力都值得信赖。
“虎大威,今日之过不在你,又是你第一次入宫,朕就不追究了。
以后可要当心。”
虎大威松了口气,连忙叩头:
“臣谢陛下!”
“你是土默特部出身,应该了解那边的情形。
有什么知道的,尽管说来。
若不会说汉话,可以用蒙语,朕也能听懂一些。”
自从北征归来,朱由校特意抽空学了些蒙语。
若连蒙古话都不会,日后怎么跟草原打交道?
“谢陛下。”
虎大威再次叩头,开口说道:
“土默特部虽是大部,但内部各族之间积怨极深,时常互相攻伐,领无力调和。
这也是我和族人投靠大明的原因。”
“土默特部在蒙古各部中实力最弱,漠北的喀尔喀、漠南的察哈尔多次侵压,如今土默特的日子并不好过。”
“他们这次大举进犯边镇,是因为听闻皇上亲自出征的消息。
他们以为大明的重心全在北方,便想趁机在西北一带动手,捞点好处。”
这如意算盘倒是打得响亮。
确实,这个时机对他们来说的确有利。
只可惜实力不足,消息还没传到京城,他们就已经被打得溃不成军。
“土默特一共有多少部落?”
虎大威思索片刻后答道:
“大小部落加起来大约有三十个左右,但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就连部落领也常常指挥不动下面的人。”
看来土默特部的状况比察哈尔还要糟糕。
林丹汗至少还能以蒙古大汗的身份统领漠南诸部,而土默特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凝聚力。
朱由校对此并不感到意外。
蒙古内部一向难以团结,内斗几乎是常态。
因为他们本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经过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多个部族集合。
早在辽、金、宋时期,蒙古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部落,甚至一度是其他强大部族的附庸。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由东胡、鲜卑、突厥等几支演变而来。
直到铁木真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他统一了大漠各部后,将这些部族统称为“蒙古”
,从此有了蒙古帝国。
铁木真的统一,不仅重塑了游牧民族的历史,也让这些部族在强盛时成为一把锋利的刀。
可一旦衰落,内部的矛盾便迅激化,分裂也随之而来。
第一次大分裂生在帝国最鼎盛的时期。
蒙哥突然去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在草原上爆战争。
此时,铁木真的其他子孙并未参与这场争夺,只是口头表态支持一方,实则各自谋划着独立建国。
忽必烈忙于争夺汗位,无暇顾及,待他击败阿里不哥登上帝位时,蒙古帝国已分裂为五大汗国(包括忽必烈这一支)。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其他汗国的宗王并不承认他的正统地位,纷纷自封为大汗,这让忽必烈陷入尴尬境地。
可他也没办法,因四大汗国的实力并不逊于他,只能默默承受。
到了洪武年间,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中重创元朝残余势力,蒙古迎来第二次大分裂。
从此,鞑靼与瓦剌两大部崛起,还有阿鲁台等一些较小的部落并存其中。
到了永乐时期,朱棣五次亲征北方,将蒙古各部打得元气大伤,整体实力大幅削弱。
从那以后,蒙古内部的分裂愈严重,各大小部落只要觉得自己有资本,就立刻脱离自立门户。
这种混乱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
虎大威向朱由校详细分析了土默特部的弱点,为他指明了应对之策。
听完之后,朱由校心中已有底数。
土默特部不过是一群散兵游勇,不足为患。
若想重夺河套,只需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再配以一位得力使臣,便可达成目标。
“虎大威,你家中还有亲人吗?”
“回陛下,家中已无一人。
几年前,臣的部族与其他部落交战,全家人都在那场战乱中丧生。”
看虎大威的表情,痛苦真切,不像是作伪。
再说他也没有欺骗自己的理由。
“既然如此,朕给你一个机会如何?”
“你不必再留在西北了,去羽林军做千总吧。
朕的羽林军是精锐中的精锐,寻常人想进都进不去。”
朱由校语气轻松地说道。
虎大威自然没有推辞,立刻接受了任命。
羽林军可是皇帝亲军,这样的机会难得,谁都不会拒绝。
朱由校随后命他写信给猛如虎,并亲自下了一道谕令,召猛如虎即刻进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