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
在四位总理大臣的带领下,满朝文武出京十里迎接皇帝。
许显纯率领的锦衣卫除了护卫职责外,还负责仪仗任务。
百姓听说皇帝此次北征得胜归来,也纷纷自跟随迎驾队伍,迎接他们的君王。
“陛下已经到五里之外了!”
“陛下离此不到二里!”
官员们立刻整理衣冠,在官道上整齐列队等候。
当皇帝的龙旗出现在视野中时,无论官民,全都跪伏于地。
“恭贺皇帝陛下凯旋回朝,恭请吾皇圣安!”
“朕安,大家平身。”
朱由校翻身下马,四位总理大臣快步上前迎接。
看着这几位自己托付重责的留守大臣,他心中五味杂陈。
若不是他们为他稳住后方,这次北征不可能如此顺利。
“这两个月辛苦你们了,此次大捷,你们当居功!”
元辅王象乾立刻拱手道:
“陛下此言,臣等不敢当。
我们只是尽了本分,大捷之功不在臣等。”
朱由校握住王象乾的手,语气真挚:
“元辅太谦虚了,朕说这话是自内心的。
若无你们守住京城,朕焉能有此战果?”
“子先先生的头又白了许多,这都是朕照顾不周的错!”
徐光启抱拳回礼,语气坚定:
“臣只是尽本分替陛下分忧,陛下如此言重,臣实在愧不敢当。”
“这里不是详谈之所,回城再说。”
一位嗓音洪亮的大汉将军立刻高喊:
“皇帝驾返京城!”
朱由校没有选择骑马,而是登上御驾,毕竟皇帝的威仪不能少,同时这也是对安全的保障。
在朱由校示意下,四位总理大臣也一同登上御驾,与皇帝同乘一车。
马祥麟率领亲卫队在外围护行,李松平与周兴武则带领大军返回军营。
“京城近日可有异常?朝中诸臣如何?”
几位大臣互相对视,最后由程国祥开口:
“回陛下,表面上朝中一切如常,但据锦衣卫密报,有人图谋对陛下不利。”
朱由校一边扶着御座一边说道:
“这些朕早已知情,已命魏忠贤处理。”
“朕更关心的是,那二十一卫的指挥使!”
朱由校心中清楚,此事绝不简单。
单凭那些连杀鸡都不敢的文臣,就算自己真死在边疆,他们也翻不起大浪。
他们敢于如此谋划,背后必然有势力支撑,而这股力量,极可能来自军队。
目前京师的控制权掌握在羽林军与厂卫手中,能给予他们支持的,只剩下那二十一卫兵马。
朱由校的问题让他们一时语塞,没人料到陛下竟有如此推测。
“陛下为何会有这种想法?”
朱由校微微一笑,目光落在徐光启身上:
“因为有人想效仿‘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是大明的隐痛,若非皇亲国戚或极受信任之人,谁敢轻易提起?那几乎等同于触犯大忌。
“臣等确有耳闻,朝中有人对陛下心存不轨,但具体细节并不清楚。”
当朱由校将家丁的供词讲出,除王在晋外,其余四人脸色大变,万万没想到竟有大臣勾结蒙古,图谋不轨。
“他们必定已联络一切可用之人,以增加成功的可能,这其中,也许包括朕的皇弟。”
“陛下,如此无君无父、图谋大逆之人,必须严惩不贷!”
程国祥终于明白陛下为何对朝臣出手如此果断,这种阴谋一旦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大司农说得对,这些人必须全部问罪,不只是处死,而是诛九族,以儆效尤,不斩草除根,难安天下!”
张维贤出身武将,本就不喜文臣,此时更显杀伐果断,比起程国祥这位同为文臣的大臣,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狠厉。
朱由校深以为然。
尽管王象乾与徐光启皆为文官,但他毫不避讳地表示:
“老国公说得在理,正是因为先皇对他们太过宽容,才让今日这些乱臣贼子有了可乘之机!”
几位文臣原打算开口劝说,听皇上语气如此坚决,便都识趣地闭了嘴。
他们心里清楚,如今的皇帝与世宗、神宗不同,更像是开国太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