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粮食不缺的待遇,就足以让人动心了。
对那些在草原上连一口锅都要轮流用的蒙古家庭来说,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各位领,是否愿意随朕一同前去检阅你们敖汉部的骑兵?”
朱由校心情愉快,可那些蒙古领却笑不出来,个个面色阴沉,情绪写在脸上。
不过朱由校并不在意,他已经达到了目的。
没有了这五千精锐骑兵,敖汉部已成空壳,剩下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成不了气候。
被挑选出来的五千蒙古骑兵,在明军的带领下早已列队等候。
见皇帝策马前来,李文胜一声令下:
“跪拜皇帝!”
这些蒙古人用生硬的汉语齐声高呼:
“参见皇帝陛下!”
李文胜暗自点头,看来这些天明军临时教的内容效果不错。
“平身。”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群剽悍的骑兵,内心颇为满意。
只要能牢牢掌控他们,加以训练,假以时日,必将成为一支劲旅。
“当年永乐皇祖以三千蒙古骑兵组建三千营,随其征战漠北、安定北疆,二十多年战功赫赫,威震天下!”
“如今朕效法皇祖,誓要重振永乐盛世,你们皆为朕之子民,皆为大明百姓,朕必一视同仁,汉蒙一家!”
“朕清楚你们在草原生活艰难,但现在,吃穿皆有保障,不必再为下一顿饭愁,你们的家人也能过上安稳日子!”
“凡参军者,全家免除赋税一年,免除徭役三年!”
朱由校这番话朴实却极具感染力,比起那些空洞的说教强上百倍。
他先提起三千营的辉煌过往,拉近彼此情感。
毕竟这段历史流传极广,即便过去两百余年,仍是许多蒙古人心中的梦想。
因为永乐皇帝当年对归顺的蒙古骑兵极为优厚,也正因如此,三千营才能由三千人展壮大至近七万之众。
(永乐年间,三千营与神机营合计兵力近十万,京师三大营总兵力约三十万!
)
蒙古人向来只信亲眼所见。
边关将领为何偏爱招蒙古人做亲兵?只因他们确能冲锋陷阵,但前提是得让他们尝到甜头!
如今朱由校给他们充足粮草,饷银从不拖欠,还许下诸多承诺:只要有功,赏银不缺,还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这些蒙古人听后齐声高呼“大皇帝万岁”
,情绪高涨。
后方的乌云与各部领见状脸色难看,心里纷纷暗骂这群蒙古人是群狼崽子,谁给好处认谁。
但他们也只能憋着气,不敢作,因马祥麟正站在他们身后。
虽未见识其武艺,但他身上那股杀气,已足以压得众人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心里都后悔莫及,若能重来一次,宁可拼死一搏,或是偷偷逃走,也不会跟着这个狠辣无情的皇帝南下。
事情一了,朱由校又在附近小部落中召集三千人,将青壮骑士尽数收编,还不满足,又将目光投向他一直惦记的战马。
他将各部落的上等战马全部挑走,数量多达两万匹,几乎将这些部落的战马一扫而空。
加上之前缴获的马匹,此次北征共得战马三万余匹。
短时间内,战马已不再是问题,练兵也更有底气。
若不是运输能力有限,朱由校甚至想将那十几万头牲畜一并带走,特别是母牛,这些牲畜可不比战马差。
但若真这么做,蒙古人定会与他翻脸。
夺战马他们还能勉强接受,毕竟战马平时归他们养,却非他们私产。
可牛羊牲畜就不一样了,那是他们的命根子,动了等于动了汉人的田地,没人会善罢甘休。
为了彰显天朝上国的气度和皇帝的仁德,朱由校命羽林军将所携辎重尽数留下,尤其是粮食与药品,自己只带走少量,其余全部分给蒙古人。
随后在龙井关稍作巡视,留下满桂与锦衣卫驻守此地。
名义上是保护这些远道而来的蒙古人,实则是防他们擅自离开或惹出事端。
这事大家心里都明白,却无人多言。
那些蒙古领更是只能咽下这口气,打碎牙往肚里吞。
离开龙井关后,朱由校一路未作停留,下令部队全行军赶回密云,只用了不到四天时间。
离密云还有十余里时,斥候已持令旗飞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