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他们离开,朱由校低声自语,希望你们不负所托。
“让魏忠贤盯紧点,有异动随时回报。”
“是!”
王朝辅恭敬应声,随后退下安排。
……
牲畜需要从各地采购。
牛不能动,这个时代,牛比人还金贵。
那些影视剧里随便宰几头牛喝酒的情节,纯属虚构。
真要杀牛,必须向官府报备,取得合法许可才行。
通常只有老弱病残、无法耕作的牛才能处理。
若是有人敢动壮年耕牛,立刻抓进大牢。
眼下大明国情如此,只能多用猪和羊。
如果大量宰牛,朱由校等于自己挖坑。
牛,是百姓生计的根本。
制作肉干、水囊都需要时间,准备工作必须尽早开始。
正准备前往军营查看进度时,一个小太监进来禀报,说宋应星到了。
“快请他到暖阁见朕!”
朱由校对这位早已久仰大名。
这可是明末最顶尖的人物,学识渊博,思维前,所着《天工开物》不仅在大明,在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草民宋应星叩见陛下!”
此时的宋应星年仅三十出头,在后人看来仍属青年,可放在眼下这个平均寿命不过五四十岁的年代,他已经算是年高有份量的人物了。
“先生请起身,坐下说话。”
“谢皇上。”
“朕早闻先生大名,派锦衣卫四处寻访,几个月来不曾间断!”
“臣有所耳闻,但草民才疏学浅,怎敢劳陛下如此厚爱!
臣连进士都未曾中得,不过一介庸才罢了。”
“先生无需自谦。
先生虽是举人出身,在朕眼里却远胜那些所谓进士。
朕需要的就是先生这般真才实学之人!”
宋应星闻言,内心激动难平,没想到天子竟如此看重自己,当即从座上起身欲再行礼。
朱由校眼神一递,王朝辅立刻上前将宋应星搀住,让他免了礼。
“先生不必拘礼。
朕召先生入京,是欲委任工部尚书之职,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陛下,草民仅是一介举人,岂能担此高位?臣资历浅薄,恐遭朝中诸臣非议。
还请陛下收回旨意,即便以布衣之身,臣也愿为陛下效死!”
朱由校明白他的顾虑。
这个时代的门第观念极重,举人虽也算士人,但在那些进士眼中始终低人一等。
即便他有意破格提拔,按旧例最多也只能授七品小官。
这种局面,古今皆有相似之处。
无论哪个时代,出身与背景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想在中枢之地任职,若无家世根基,几乎毫无可能。
“他们不了解先生,但朕知先生之才。
此事毋庸多言,朕已决意,先生只管答应。”
“谢皇上信任,臣定竭尽全力。”
“王伴伴,拟旨……任命宋先生为工部尚书,加封太子少傅,赐内城四进宅院一所,并传令许显纯,命锦衣卫将宋府一家护送入京。”
宋应星眼含热泪,万没想到自己一个举人,竟能一跃成为六部之的尚书,如此殊荣,前所未有。
像宋应星这般人物,他的朋友圈想必也多是能人异士,若真有可用之才,朱由校自不会吝于提拔。
这位时代的顶尖人才,注定是大明未来变革的关键人物。
他精通机械、手工业、纺织、矿业、农技等多门技艺,堪称全能之才。
历史上,宋应星的才华只露出一角便已惊艳世人,却终究未能施展抱负,令人惋惜。
而今,朱由校决心扭转这一切。
朱由校与宋应星从午后一直谈到日头西斜,谈话中断的原因只有一个……朱由校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撑不住了。
反正以后还有机会详谈,他便留宋应星在宫中用餐,饭后还亲自乘坐龙辇,将宋应星送回赐予他的那座四进四出的大宅。
旁边的王朝辅看得目瞪口呆。
自陛下登基以来,还从未对哪位臣子如此礼遇。
就连皇上时常挂念的徐光启,也未曾享受过这般待遇。
“挑几个机灵的宫女,这两天专门照料宋先生的生活起居,务必细致周到!”
安排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