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大楼。
一间庄严肃穆的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如同即将点燃引信的炸药桶。
国家工业安全技术标准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磐石”
密封结构国家级标准草案专家评审会,正在进行最后的、也是最激烈的交锋。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汇聚了来自全国顶尖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泰斗和权威专家。
投影屏幕上,“磐石”
草案的核心参数如同利剑般陈列,每一项都远现行国标,甚至挑战着某些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草案中近乎严苛的“动态压力冲击疲劳极限”
和“极端工况下材料性能保持率”
两项指标上。
“王磊同志,”
一位白苍苍、来自北方某重型机械研究院的老院士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技术权威特有的审慎,“贵省矿务局的实践成果令人钦佩,‘磐石’技术的确先进。
但国家标准,要考虑全国生产力展的不均衡性!
如此高的参数,国内能满足的厂家屈指可数!
一刀切下去,会不会导致关键液压部件供应紧张,反而影响整体能源安全生产大局?我建议,是否可以设置一个过渡期,或者分级标准?”
“是啊!”
另一位来自大型能源央企的代表立刻附和,话语间带着现实的考量,“王组长,我们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但企业也要生存,也要成本核算。
一下子把标准拉到这么高,配套成本飙升,最终还是会传导到终端用户,甚至影响能源价格稳定。
这个成本,谁来承担?社会能否承受?”
“过渡期?分级标准?”
王磊坐在代表江南省和矿务局的位置上,腰背挺直如松,目光扫过全场质疑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清晰,带着一种穿透杂音的力量,“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我们讨论的不是普通商品标准,而是守护矿工生命线、保障国家能源大动脉安全的核心安全部件标准!”
他猛地站起身,指向大屏幕一角特意保留的、触目惊心的历史画面——龙岗矿难那扭曲的钢铁、弥漫的烟尘、裹尸袋被抬出的瞬间!
“大家看看这个!
龙岗!
四十多条鲜活的生命!
技术鉴定报告明确显示,事故直接原因,就是核心密封圈在突水压冲击下,因材料性能不足、疲劳极限过低而瞬间崩解!
而当时使用的产品,恰恰符合当时的‘国家标准’!
甚至通过了所谓的‘合格’检验!”
会场瞬间一片死寂。
那些冰冷的画面带来的冲击,远比任何数据更有力量。
王磊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悲愤和不容置疑的决绝:
“血的教训告诉我们!
在涉及重大安全生产的核心领域,‘够用就好’的标准,就是埋在地下的定时炸弹!
‘过渡期’和‘分级’,就是对生命的妥协,对责任的亵渎!
龙岗的矿工兄弟,就是被这种妥协害死的!
难道我们还要让历史重演吗?!”
他目光如炬,直视那位提出“过渡期”
的老院士:
“李院士,您担心供应紧张?可如果因为标准低下,导致第二个、第三个龙岗事故,造成的停产损失、生命损失、社会恐慌,哪个成本更高?供应紧张是暂时的,技术升级是必然的!
‘磐石’标准在江南省的实践已经证明,高标准的倒逼,恰恰能激配套产业升级的活力!
我们江南省几家有担当、肯投入的配套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他们不是被逼死了,而是在高标准的引领下,获得了新生和更强的竞争力!”
他转向那位央企代表:
“张总,您担心成本传导?那么请问,一个矿工兄弟的生命值多少钱?一次重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代价值多少钱?‘磐石’系统在矿务局井下十万小时的安全运行,减少的设备故障维修费、提高的开采效率、保障的矿工生命安全,早已远远覆盖了初期提升标准的投入!
安全,不是成本,是最大的效益!
是可持续展的基石!”
王磊走到台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草案核心参数上,声音如同磐石相击,在寂静的会场中铮铮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