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这把老骨头,没什么私心,就是放心不下矿务局几千职工的安全和饭碗啊!
你能不能…在合适的场合,以专家的身份,客观地提一提这方面的担忧?给现在的班子提个醒,把把关?这也是对矿务局负责,对王磊同志负责啊!”
吴专家接过那份简介,仔细翻看起来,眉头微蹙。
方案确实很前沿,但也正如郑毅所说,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验证部分,描述得比较简略和理想化。
作为资深专家,他深知井下环境的残酷,任何未经充分验证的新技术贸然应用,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郑毅的话,虽然带着明显的倾向性,但指出的风险点,却是客观存在的技术隐患。
他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技术权威特有的分量:“郑老,您的担忧,从技术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设备可靠性是井下安全的基石。
这份方案…在极端环境适应性验证方面,确实需要更充分的、经得起推敲的数据支撑。
我会关注这个项目,并在必要的时候,向上级部门反映一下这方面的专业意见。
安全无小事,谨慎一点总没错。”
郑毅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饱含“感激”
的神情,连声道:“那就好!
那就好!
有老吴你这句专业的话,我就放心了!
矿务局的安全,离不开你们这些专家的把关啊!”
他殷勤地为吴专家续上热茶,眼底深处那抹阴鸷的算计,被很好地隐藏在“忧心忡忡”
的表象之下。
王强团队在车间里苦战粉尘密封,刘大姐在后勤处敲打采购效率,而郑毅,则在更隐蔽的层面,悄然布下了一颗以“安全”
和“专家意见”
为名的棋子。
矿务局这台刚刚步入正轨的机器,其新生的筋骨,正面临着一场来自不同方向的、更为复杂的压力测试。
暗流涌动,试金石灼热,淬炼仍在无声而激烈地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