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特殊加护病房外的走廊。
阳光被厚重的防菌玻璃过滤,只剩下朦胧的暖意。
空气里消毒水的味道似乎被一种无形的、更加沉重的气息所取代。
方同舟、李国华、郝卫东,以及市委组织部长、市府秘书长等几位核心成员,沉默地站在走廊尽头的一间小型会客室门口。
他们的目光,都落在会客室内那两位穿着深色西装、神情肃穆、胸前佩戴着鲜红党徽的同志身上。
这两位同志,一位来自省委组织部干部一处,一位来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优抚褒扬处。
他们带来的,是一份即将改变王磊命运轨迹的文件——关于授予王磊同志国家级荣誉称号及落实相关待遇的初步意见函。
文件的内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激起巨大波澜。
“特等功臣”
称号!
“国家级英雄模范”
荣誉!
终身享受省部级医疗待遇!
全额承担国内外最顶尖的烧伤、眼科、语言功能康复及后续整形费用!
政治待遇、生活保障、工作安置(视康复情况)…条款详尽,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这本应是沉甸甸的荣誉,是浴火重生后的最高褒奖。
然而,当方同舟的目光扫过文件上那冰冷的、代表着制度最高规格的待遇条款,再透过门缝,望向病房内那个依旧被层层绷带包裹、在模糊光影与无声痛苦中挣扎的年轻身影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感,却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
这份文件,像一枚金光闪闪的勋章,也像一副无形却无比沉重的枷锁。
它将王磊的名字,永远地钉在了“英雄”
的十字架上。
从此,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名叫王磊的年轻人,他将是长山市的“特等功臣”
,是全省乃至全国的“英雄模范”
。
他的一举一动,他的康复进程,他的未来生活,都将被置于无数目光的注视和放大之下。
“方书记,郝市长,李局,”
省委组织部的同志声音沉稳,带着公事公办的郑重,“省委主要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
王磊同志的事迹,已经形成专报上报中央。
这份意见,是省委基于王磊同志的巨大贡献和特殊伤情,初步拟定的最高规格待遇方案。
后续将按程序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审批确认。
省里要求我们,务必做好王磊同志的思想工作,确保他理解并接受这份荣誉和关怀。”
理解并接受?
方同舟的心像是被针刺了一下。
一个连清晰视物、正常声都做不到,连回忆都会引剧烈生理痛苦的人,如何去“理解”
这份沉甸甸到足以压垮常人的“荣誉”
?又如何去“接受”
那注定要伴随终身的、被无数目光聚焦的“英雄”
身份?
郝卫东和李国华也沉默着,脸上没有任何获得“殊荣”
的喜悦,只有深沉的凝重。
他们太清楚这份文件意味着什么。
这是对一个残破生命最崇高的敬意,也是最彻底的…束缚。
“王磊同志现在的状况…”
李国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艰涩,打破了沉默,“恐怕…很难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
他的意识刚刚初步恢复,对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情绪也极不稳定。
这份文件…”
“组织理解他的困难。”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同志接口道,语气带着程式化的关怀,“所以,省里的意见是,由市委主要领导,特别是方书记您,代表组织,将这份荣誉的初步意向和待遇保障,向他进行传达和解释。
让他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有助于稳定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方同舟缓缓闭上眼睛,布满皱纹的脸上刻满了疲惫和一种近乎悲怆的责任感。
他知道,这个任务,他无法推脱。
这是组织程序,也是他作为长山新任书记,必须承担的“关怀”
。
“好。
我来传达。”
方同舟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病房内。
光线柔和依旧。
王磊覆盖在无菌眼盾下的右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