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谁刚才送来的没来得及说?”
周婆子和李钱氏跑去一看,果然见角落里堆着水灵灵的蔬菜,鸡笼里也挤满了肥母鸡!
虽然心下诧异,但忙乱中也来不及细想,只当是哪个热心村民偷偷放的,顿时喜出望外:“太好了!
这下菜够了!”
有了“天降”
的食材,灶房里瞬间火力全开!
周婆子坐镇指挥,李钱氏负责掌勺,凤儿、王氏等人打下手,连元娘和刘老娘都系上围裙过来帮忙。
大铁锅烧得滋滋响,猪油下锅,刺啦一声,浓烈的肉香瞬间爆开,弥漫了整个院子,勾得前院喝茶嗑瓜子的乡亲们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咽口水。
有了充足的食材,周婆子和李钱氏彻底放开了手脚。
大块的猪肉下了锅,红烧的、炖粉条的,香气霸道地弥漫开来;肥鸡被剁成块,和晒干的蘑菇一起炖了,鲜香扑鼻;碧绿的青菜用猪油大火快炒,清爽解腻;新下来的萝卜切丝,拌了个爽口的凉菜;甚至还用舒玉种出来的蛇瓜,切块和排骨一起炖了汤,味道清甜独特……
虽然仓促,但好在食材充足,油水也舍得放,硬是摆出了八大盘的席面!
虽然比不上正规宴席的精致,但在这农家,已是极为丰盛体面了!
后院,李丽、秀秀等一群半大丫头,则在顾九的带领下,洗了手,围坐在临时拼起的大案板前,热火朝天地包着面饼。
一个个面饼被飞快地包好,再用裁好的红纸仔细包裹起来,扎上红绳,整齐地码放在箩筐里。
院子里,刘全见灶房那边准备得差不多了,便高声笑道:“各位乡亲,感谢大家来捧场!
家里准备了些粗茶淡饭,大家要是不嫌弃,就留下吃顿便饭,沾沾喜气!”
此时已近晌午,香气一个劲儿地往鼻子里钻,不少人的肚子早就咕咕叫了。
见主家热情相邀,便都笑着应承下来。
而当李丽、秀秀等几个小丫头,用托盘端着一个个用红纸包得方正正、散着面香和油香的面饼,作为回礼分给各家时,更是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哎呦!
这咋好意思!
还给回礼?”
“是面饼!
闻着真香!
铺子里卖几十文呢!”
“杨家就是实在!
这面饼一看就好吃!”
“这红纸包着,真喜庆!”
那些原本只送了一小串蘑菇或一把柴火、自觉礼薄的人家,拿到这扎实的回礼,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纷纷寻了借口:
“家里猪还没喂,得赶紧回去看看!”
“孩子他爹一会儿该下地回来了,我得回去做饭!”
“我就是来道个喜,饭就不吃了,心意到了就行!”
颜氏也是苦过来的自然理解。
最终,留下吃饭的,多是里正、在作坊上工的人家以及几家关系较近、送礼也稍厚重点的亲戚邻里。
席面就摆在老宅宽敞的院子里,足足开了四桌。
男人们坐了三桌,由杨老爹、杨大江、杨大川陪着;女眷和孩子们坐了一桌,由颜氏、元娘、刘老娘招呼。
菜一端上来,顿时赢得了一片赞叹!
“嚯!
这猪肉炖得,真烂糊!
香!”
“这鸡块里放蘑菇了?鲜!
真鲜!”
“这青菜咋这么水灵?比咱自家种的好吃多了!”
“油水足!
杨家实在!”
杨老爹没有多说,只是端着粗瓷碗,以茶代酒,不断示意大家多吃。
杨大江和杨大川兄弟俩则学着刘全的样子,努力说着劝酒劝菜的话,虽然有些笨拙,但态度诚恳。
女眷这边更是热闹,颜氏和元娘不断给相熟的婆姨夹菜,刘老娘也和王氏一起,招呼着孩子们。
孩子们吃得满嘴流油,小脸上全是满足。
这一顿仓促间张罗起来的乔迁宴,竟吃得宾主尽欢,气氛热烈非常。
一直吃到午时过,宾客才渐渐散去。
杨老爹父子三人陪着最后几位客人(主要是里正和几位族老)又说了会儿话,直到晌午过后,才算彻底散场。
送走所有客人,看着满院的狼藉和堆满墙角的各色礼物,杨家人虽然疲惫,心里却都是暖融融的。
乡里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