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难得地全都聚在了正房屋里。
油灯昏黄的光晕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严肃和思索。
接下来要商议的,可是关乎自家生意和那两位“贵客”
能否打走的关键——定价!
元娘拿出她这些天记录的小本本(舒玉造的纸裁的),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材料的用量和大概的市价。
她秀气的眉头微蹙,轻声细气地算着:
“按现在的做法,一个面饼,大概要用上等白面一两半,鸡蛋小半个,油……炸一次油会有损耗,平均下来……再加上柴火、盐糖调料……粗粗算下来,一个面饼的成本,大概在七文到八文钱之间。”
这个数字一出来,众人都吸了口凉气。
七、八文钱!
都够买两个大肉包子了!
这成本可真不低!
舒玉正捧着水碗小口喝着,闻言却摇了摇头,放下碗,小脸上一本正经:
“阿娘,您这算法不对。”
众人都看向她。
“您只算了面和鸡蛋油这些看得见的‘物料成本’,”
舒玉伸出小手指,一项项数着,
“可做这面饼,要有人和面、擀面、切条、蒸制、油炸……这些难道不算钱吗?阿奶、周婆婆、凤儿婶子、还有新来的刘家李家婶婶姐姐们,她们的人工不是成本吗?现在咱们自家人做,好像没花钱,可若是以后量大了,供给军中或者齐叔,光靠咱们自家人手肯定不够,少不得要专门雇人来干这活。
这工钱,是不是也得算进成本里?”
她顿了顿,看着若有所思的众人,继续道:
“还有,咱们这院子、这灶房、这锅灶,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用了就会有损耗。
这些‘固定成本’,也该摊一些到每个面饼上。”
“还有,做调味粉或者酱料,也要本钱和人工。
这些都不能不算进去。
我觉得一个面饼的成本,不能只算七八文,至少得算到十文钱,才比较稳妥。”
一番话,条理清晰,考虑周全,完全不像个四岁孩子能说出来的。
屋里一时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舒玉。
尤其是杨大江、杨大川兄弟,他们惯常地里刨食,算计成本多是种子、肥料、牲口,对于“人力”
也是成本这个概念,还是头一次听得如此清晰透彻。
颜氏最先反应过来,猛地一拍大腿:
“对对对!
毛毛说得太对了!
可不能白使唤人!
这工钱必须算进去!
十文!
我看十文都未必打得住!
还有磨具、灶台、油锅的损耗呢!”
元娘赶紧在小本本上记下,脸上露出惭愧之色:“是我算漏了。”
连杨老爹都微微颔,看向舒玉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深思。
刘秀芝也恍然大悟,佩服地看着小侄女:“哎呀!
可不是嘛!
我怎么把这茬忘了!
光盯着那点面粉鸡蛋了!”
一直在元娘怀里玩着自己小手指的舒婷,也欢快地拍起了小巴掌,嘴里出“咿呀”
的附和声,逗得众人一笑。
成本大概定了下来,接下来更头疼的是售价。
卖给军中定多少?卖给齐胖子又定多少?
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说十五文的,有说二十文的,都觉得价钱低了对不起这成本和功夫,高了又怕对方不接受。
杨老爹默默听着,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浑浊的目光扫过家人,最后缓缓开口,一锤定音:
“军中不易,卖给军中,不宜过高,但也不能让咱们白忙活。
咱们赚个辛苦钱就行。
面饼,就定十五文一个。
至于调味的东西,等老婆子你们琢磨出能久放的,再另算成本。
若是军中觉得贵,或者用不上调味,那就只卖他们光面饼。”
这个价钱,比成本高了五文,利润空间不算大,但也算合理。
“那齐胖子那边呢?”
刘秀芝急忙问。
杨老爹沉吟了一下:“齐掌柜走的是商路,要赚的是大钱,价钱自然不能跟军中一样。
面饼,二十文一个。
狼桃稀罕,定价更不能低,就……二十文一斤。”
“二十文?!”
杨大川拧紧了眉头,黝黑的脸上露出担忧,
“这……是不是太高了?齐胖子精得很,肯定嫌贵!
怕是谈不拢。”
一个面饼卖二十文,再做成汤面卖出去,那得卖到什么价钱?齐胖子能接受吗?
众人也都觉得这价钱对齐胖子来说,确实高了点,心里都有些没底。
就在这时,舒玉却眨了眨大眼睛,嘴角弯起一个狡黠的弧度,像只偷到了香油的小老鼠:
“没关系呀,我们可以送他点别的东西。”
“送东西?送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