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来起事,使局势再复清明!”
大哥你快来吧!
我身后的力量遭受了惨重打击。
诸葛亮来信了,而且他大概率会兵过来。
你赶紧过来,到时候帮助我解决挟持问题,从内策应诸葛亮。
阐明阵营和打算之后,再就是利益了:
“此功之大,何人能比?”
凭这一手,你还压不住徐琨?
“事成之后,愿兄于周王前再明真相,替弟苟全残躯!”
咱们都姓孙,都是自己人,我相信你会帮我——这是对自身利益的诉求。
两封信,都被送了出去。
丹阳。
诸葛亮是奉命赶来这里的。
一是给张辽统计大功上报。
二是开始统筹兵马和进攻所需之物。
打大仗消耗是很大的,而诸葛亮最强的就是这里——你在前线尽管浪,后面要啥我都能给你调度好。
收到孙权来信后,他没有急着处置,而是给周野送了去。
徐州。
“纵有三面之敌,我们也可以分兵拒之,何须退兵!
?”
孙辅年轻,性格比较冲动,不甘心就此放弃连续的胜利。
他主张分兵对抗,截住李典、曹昂的援救部队,继续出击夏侯惇。
“泰山为兖州后方门户,一旦夺取泰山成功,兖州人人自危。”
孙贲亦点头,赞成了自己弟弟的提议:“值得冒险!”
“孙仲谋新败,他失人心,我们便得人心,确实是用兵之机啊。”
张纮说完,看向了徐琨。
徐琨沉吟片刻,望向周瑜:“公瑾,你力主退兵,定不是怯战吧?”
周瑜摇头,没有过多解释,只是道:“长驱直入,泰山难破,敌人两面有援,此其一。”
“便是击破泰山,夏侯惇、李典、曹昂等人依旧可以挟生力之军,退守济北、鲁国之地,我等再进乏力,此其二。”
“冒覆军之险,夺一郡之地,非明智之举。”
周瑜的意思很清晰:不能挫败对方的军力,在曹操底蕴远强于自己的前提下,一城一地之攻取,毫无意义!
孙辅急了,道:“照你的说法,咱们攻一通泰山,那是白费力气了?”
“也不全然。”
鲁肃摇头,道:“威胁了曹操,使他不敢向冀州添兵,策应了大王。”
“真要退兵,还是先请示大王?”
程普问道。
“当退退,迟则生变!”
周瑜异常坚持。
众人都微微皱眉:这和他平日的风格出入极大。
别看周瑜生的面白人帅,平日里看书弹琴,但内心丝毫不惧战,反而进取之心极强。
如今张辽挫败孙权,从大势上来说是极好的进攻时机,一向主战的他怎么又要退兵呢?
以往有事不决,周瑜都主张询问自己老哥,而这次竟然否掉此事,又是为何?
“坐看战机沦丧,我不同意!”
孙辅依旧是一根筋。
“务必撤军!”
周瑜态度更坚定。
徐琨无奈,道:“再考虑一日。”
等到散会,太史慈忍不住问道:“公瑾,你难道真的要放弃泰山,就回去死守等大王来援?”
周瑜摇头:“自然不是。”
“那是为何?”
“夏侯惇加上援军,围绕泰山之地共有曹军十余万人。”
“只要这十余万人还在,即便我们夺下泰山,也极难守住。”
时间一长,依靠区区数郡之地的钱粮,根本支撑不住这样的军事行动。
“所以……”
周瑜说到一半,停了下来。
“所以怎样!
?”
这可要把太史慈急死了,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腕。
“暂不可多说,恐隔墙有耳。”
周瑜一笑。
身旁的鲁肃,眼中有沉思之色……
另外一头。
“也不知道公瑾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之前主战的是他,如今主退的又是他!”
“大哥,明天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坚持进兵。”
“咱辛苦了这么久,不能白费啊!”
孙辅拉着孙贲狂喷唾沫。
“放心吧。”
孙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