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材料的难题
葛小伦伤势恶化、被秘密隔离的消息,如同一道紧急征召令,瞬间打乱了林枫按部就班推进“天帝战甲”
计划的节奏。
机遇的窗口在敞开,但窗口之外,是神学院这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贸然冲击医院,无异于以卵击石。
他需要力量,需要那套能提升隐匿、机动和生存能力的外骨骼战甲,哪怕只是一个雏形。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当林枫从战甲设计的宏阔蓝图转向具体实施时,冰冷的现实如同坚硬的礁石,突兀地横亘在面前——材料与能源,这两个最基础的基石,恰恰是他目前最匮乏的。
他坐在控制台前,屏幕上显示着第一代“天帝”
战甲原型机(td-a1prototype)的详细物料清单(bo),每一项后面都标注着刺眼的“获取难度:极高”
或“替代方案:暂无”
。
结构材料困境:
战甲骨架和外壳需要兼具极低的密度、极高的强度重量比、优异的能量导通性以及一定的抗冲击和能量抗性。
地球科技树上的答案似乎是钛合金或先进复合材料,但经过林枫的精密计算和模拟,常规的tc4钛合金甚至更先进的钛铝钒合金,在满足他设计的机动性指标(如承受数十倍重力加度的变向、抵御127穿甲弹近距离直射)时,都会导致重量标或结构厚度过大,影响灵活性和隐蔽性。
他需要的是类似未来“暗合金”
或“记忆纳米金属”
这类黑科技材料。
通过【信息库】的艰难检索,他只能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概念:某些特殊元素(如钽、铼、锇的特定同位素)在暗能量场下的晶格重构效应、碳纳米管与金属基体的量子级耦合……这些知识如同天书,指明了方向,却没有提供任何可行的制备工艺。
地球的冶炼和加工技术,远远达不到这个层次。
能源核心死局:
这是最大的瓶颈。
战甲预装的各类系统(动力伺服、隐形场、生命维持、传感器、以及最重要的引擎接口缓冲系统)是耗能大户。
林枫初步估算,即使是最低功率运行,峰值能耗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社区的用电量。
依靠高能电池组?且不说体积重量问题,持续作战时间将以分钟计算,毫无实战价值。
他构思的“微型暗能量转化核心”
或“可控冷聚变单元”
更是遥遥无期。
【信息库】中关于高等文明能源技术的碎片,无不涉及对真空零点能、虚粒子海等深奥概念的利用,其技术壁垒高到令人绝望。
没有稳定的高密度能源,战甲就是一个昂贵的铁罐头。
现实与理想的残酷落差:
林枫看着清单上罗列的一项项需求:
?高纯度钽-18o同位素粉末(用于能量导管尝试):受控核材料,国际禁运,黑市都难寻。
?定向生长宏观长度碳纳米管纤维束(用于强化结构):实验室级产品,产量极低,价格堪比等重钻石。
?室温导材料(理想能量传输介质):仍是全球物理学界苦苦攻关的圣杯。
?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暂时方案):即便采用最尖端的实验室样品,其能量密度也远不足以支撑设计指标。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住了他。
空有越时代的设计理念,却受困于原始的物质基础。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现代工程师穿越到石器时代,想要造出喷气式飞机,却现连合格的金属都找不到。
“难道……只能降低标准,做一套‘丐版’战甲?”
林枫揉着胀的太阳穴,内心充满不甘。
降低标准意味着性能大打折扣,在即将到来的危机中,性能差距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重新审视问题。
不能一步登天,就必须寻找迂回路径和替代方案。
思路一:材料复合与结构优化。
能否利用现有材料,通过特殊的复合工艺和极其精巧的结构设计,来弥补单一材料性能的不足?比如,采用钛合金框架作为主承力结构,在关键部位镶嵌高硬度陶瓷片抗冲击,表层覆盖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减重,内部用贵金属(如银)导线尽可能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