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算法框架
神学院公开亮相带来的紧迫感,如同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林枫重新审视自己最大的依仗与最大的瓶颈——“虚空引擎”
。
与官方势力赛跑,效率是生命线。
而目前引擎原始、粗暴的调用方式,消耗巨大且效率低下,已成为制约他展的关键桎梏。
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意念触”
,必须对其进行深度优化,如同为一把桀骜不驯的神兵打造合适的剑鞘和力技巧。
他的思路,回归到最根本的工程学逻辑:任何复杂系统,都需要高效的操作系统(os)和驱动程序(driver)才能挥最大效能。
这个残破的“虚空引擎”
本身,可以看作一个功能强大但接口原始、缺乏智能管理的硬件。
而他要做的,就是为它编写一套量身定制的、高效的“驱动算法”
。
这个想法大胆而艰难。
这意味着他要以凡人之智慧,去理解并规范一种可能源自高等文明的造物运行逻辑。
但林枫没有退缩,强烈的需求和对自身技术能力的自信驱动着他。
他先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引擎的运作机制。
这一次,他没有直接进行高风险的【解析】,而是采用了更温和、更系统的方法。
他设计了一系列精密的对照实验:
1基准测试:在自身状态稳定的情况下,以完全相同的精神指令,重复执行【扫描】功能,目标为固定物体(如一个金属方块)。
通过主观感受和粗略计时,记录每次的精神力消耗、扫描范围、信息清晰度和持续时间。
2变量控制:细微调整“意念指令”
,比如改变“注意力”
的聚焦程度、在脑海中构建更精细的目标模型、或尝试附加“仅扫描表面结构”
等限定条件,观察引擎响应的变化。
3环境干扰测试:在不同环境(地下室、地面仓库、远离基地的旷野)下执行相同操作,观察环境因素(如是否存在未知能量场)对引擎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
过程枯燥且耗费心神,但收获是显着的。
大量数据积累下来,林枫逐渐摸到了一些规律:
?能量耗散:引擎运行时,存在明显的“启动能耗”
和“维持能耗”
。
原始调用方式下,大量能量浪费在无效的“初始化”
和“范围溢出”
上,就像用消防水管浇花,大部分水喷到了不该浇的地方。
?指令模糊性:简单的意念指令(如“扫描那个”
)会导致引擎进行“全频段”
、“全深度”
的默认扫描,这是消耗巨大的根源。
引擎似乎缺乏“理解”
复杂意图的能力,或者其“理解”
方式与人类思维存在差异。
?底层协议猜测:结合之前从信息库中获取的关于“暗位面”
和“暗质计算”
的碎片知识,林枫推测,引擎的真正运作,可能是通过某种方式接入了一个类似“暗质计算云”
的底层架构,他的意念指令被翻译成某种“暗信息操作语言”
后执行。
目前的低效,源于“翻译”
过程过于粗糙和低效。
基于这些认知,林枫提出了算法优化的核心方向:构建一个介于自身意识与引擎底层之间的“编译层”
或“接口协议”
。
这个算法框架的任务是:
1精确化指令:将模糊的人类意图,翻译成引擎能够高效执行的、目标明确、范围限定、功耗可控的精确“操作码”
。
2能耗管理:引入“功耗预算”
概念,预先分配每次操作的能量上限,避免过度消耗。
3缓存与复用:对重复扫描的目标或环境数据,尝试建立临时缓存,减少重复运算。
他将这个框架命名为“天帝引擎驱动协议(tiandiengedriverproto1,tedp)”
,并从最简单的【扫描】功能开始着手。
这无异于一场艰难的编程挑战,只是“编程语言”
是他尚未完全理解的暗信息规则,“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