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是个契机!
"
想到这里,陆康心头微震。
此子竟有这般深谋远虑!
七八年前他多大年纪?
可转念想起儿子自幼聪慧过人,近乎生而知之,又觉得理所应当。
也罢,习惯了。
倒是陆风对大汉局势的前瞻分析,令陆康与蔡邕既惊叹又忧虑。
或许,这孩子所言非虚?
二人不禁暗忖:难道当真要天下大乱了?
若真如此,确实该未雨绸缪。
"
正是!
"
陆风斩钉截铁道:"
我必须对你们负责!
你们都是我最珍视的亲人。
乱世将至,我须有护佑你们的力量!
"
说罢,陆风目光灼灼地望向陆康、蔡邕及蔡琰:"
请原谅孩儿自作主张,允我领兵出征吧!
再没有比眼下更好的建功之机了!
"
三人面面相觑。
"
唉!
"
陆康终是长叹一声:"
去吧!
"
话已至此,他还能阻拦吗?
"
老夫也准了。
"
蔡邕颔道。
男儿志在四方,为师长辈岂能阻其抱负?何况陆风的分析确在情理之中。
这些年大汉国运日衰,或许乱世真将来临。
早作打算未尝不是好事。
孩子一片赤诚。
退一万步说,纵使天下太平,建功立业总是好的。
陆风方才展露的身手,谨慎些应当不会有大碍。
"
我也力挺陆风兄长!
"
蔡琰欢快地挽住陆风臂膀,眸中却盈满眷恋。
出征意味着许久不能相见。
"
定会日日思念兄长。
"
她轻声呢喃。
"
安心。
"
陆风揉揉她顶温言道:"
必当去归。
"
见二人亲厚,陆康与蔡邕相视而笑。
陆康转而肃容:"
既已决意,为父不再阻拦。
带上你千余亲卫,再拨两千精锐予你,切记安危为重。
"
这位父亲只能如此支持爱子。
粮草军需无需他操心——掌控陆氏商会的儿子可比太守府宽裕得多,甚至时常接济父亲。
"
不必。
"
陆风干脆回绝:"
千余亲卫足矣。
父亲的两千精锐留镇庐江防备黄巾为上。
此地亦非太平。
"
"
可是——"
"
无须多言。
"
陆风斩钉截铁:"
我亲卫皆是骑步双绝的精锐,配合默契。
贸然混编反损战力。
庐江局势未稳,莫令孩儿远征时还忧心家宅。
"
这片土地虽非黄巾主战场,却也不得安宁。
他断不能再给父亲增添负担。
当然,让陆风留在庐江协助根本没有必要——以陆康的能力,完全能掌控庐江的局势。
“好小子!”
陆康听出儿子话里的嫌弃之意,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连为父的精锐都瞧不上?那便随你去吧!”
他心底其实认同陆风的看法。
陆家军的威名他早有耳闻,何况清一色都是骑兵,确实难以与自己麾下的步卒配合。
在江南之地,能组建上千人的骑兵队伍已属罕见——这全赖陆风财力雄厚且门路宽广,才能从并州、幽州乃至凉州搜罗优质战马。
这等手笔,陆康自问办不到,也不愿耗费如此巨资。
说服父亲和蔡邕后,事情便顺利起来。
当日下午,陆风在城外陆家庄召集一千二百名陆家军,宣布了出征决定。
“吾等愿追随主公!”
士兵们的回应如雷贯耳。
乱世之中,谁不渴望建功立业?陆风给了他们挣脱命运的机会。
“很好!”
陆风满意地扬起马鞭:“准你们一日假与家人告别!
明日此时,全军开拔!”
“无论阵亡或伤残,皆按军规放抚恤!”
“陆某的承诺,从不落空!”
“解散!”
军士们列队离去后,陆风策马返回太守府。
刚踏入书房,却见蔡邕正与陆康对坐。
“来了?”
陆康头也不抬地继续批阅文书,只将一枚令牌推至案前。
(
蔡邕从袖中掏出一封引荐信递给陆风:"
这是给老友卢植将军的信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