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声音低但坚定,“三个月内的出入记录、工具领取单、通讯基站定位,全部调出来。”
李悦点头,迅切换界面。
她的动作流畅得像和机器融为一体,每一下点击都精准无比。
赵勇喝了口咖啡,眉头紧锁:“这人要是真帮郑铭,干嘛留下这么多破绽?”
“不是他自己留的。”
我看向屏幕,“是他背后的主使故意漏出来的。
郑铭打算让他当替罪羊。
一个普通技术员深夜频繁登录核心系统?私自调用高危设备?再加上外部联络嫌疑?足够定罪了。”
“可我们现在连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赵勇说。
“不用看脸。”
我盯着正在加载的日志,“只要行为规律,就会暴露路径。
人的习惯最难伪装,尤其是长期形成的动作,就像钟表,走得越准,越容易预测。”
李悦忽然停下。
“你看这个。”
她指着一条记录,指尖微微用力,“上周五下午四点二十三分,孙维进入档案科b区,登记说是‘更换备用电源模块’。
但监控显示,他在里面只待了六分钟,出来时手上没拿新设备,反而多了个黑色布包。”
“什么时候的事?”
“就是我们第一次现终端被调包的前一天。”
我眼神一紧。
提前踩点。
换设备。
删日志。
然后等着我们自己撞上来。
这不是临时起意,是一整套流程。
每个环节都被精心设计,误差控制在分钟级。
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布局,背后一定有人指挥。
“他还做过几次类似维护?”
我问。
李悦翻了几页,眉头越皱越深:“过去两个月,他在b区有七次单独作业记录,都在非值班时段。
最长一次待了三十九分钟,申报内容却是‘检查线路接地情况’——这种检查通常五分钟就能搞定。”
我冷笑一声。
谎言编得再好,也经不起细节推敲。
申报时间和实际耗时差这么多,本身就是漏洞。
“通风管道那次,有没有他的出入记录?”
她查了一下,声音有点迟疑:“没有直接登记。
但门禁系统显示,当天凌晨一点零七分,有一张二级权限卡刷开了b区侧门。
卡号归属是临时技术支援组,而当晚唯一持有这张卡的,就是孙维。”
“手套纤维呢?”
我想起通风口里的残留物,“比对结果出来了吗?”
“还没正式报告。”
她说,“但后勤科本月放的防护手套批次,和现场提取的纤维成分一致。
同一批货共四十二副,其中十一副给了技术后勤科,孙维签收了两副。”
我慢慢坐下,笔尖在本子上划动,写下几行字:
接触物理设备(调拨运输箱)
拥有系统访问权限(多次深夜登录)
出现在关键时间与地点(通风管道、配电房附近)
行为模式异常(短时间作业申报长时间任务)
四项全中。
这个人不是小角色。
他是枢纽。
连接郑铭的命令、周工的配合、外部接收链条的关键一环。
少了他,整个计划就断了。
“他最近一次出现在局里是什么时候?”
我问。
“今天上午九点十七分。”
李悦调出打卡记录,屏幕上是一张模糊的照片——孙维站在闸机前,穿着灰色夹克,低头刷卡,神情平静得近乎麻木。
她接着说:“他交了一份设备巡检表,去了后勤仓库,领了一组新的u盘和加密狗,说是下周要给分局做系统升级。”
“加密狗?”
赵勇皱眉,“那玩意儿不是统一配吗?”
“正常流程确实要副科级以上审批。”
李悦解释,“但他走的是‘紧急替换’通道,审批人……是郑铭。”
我冷笑。
又是郑铭。
每一次线索往上追,总会绕回他身上。
他不需要动手。
只要打个电话,批个条子,自然有人替他擦干净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