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挡得住一次,挡不住每一次。”他说。
声音不高,却像钉子一样扎进耳朵。我没有回应,只是静静地看着他。那种坚定,不属于普通罪犯,更像是某种信念支撑下的狂热。
赵勇用力推了他一把:“走你的路。”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他的背影被塞进警车。车门关上的那一刻,我摸了摸胸前口袋,里面是刚打印出来的攻击路径全图。纸张边缘有些毛糙,沾了点汗渍。这张图记录了整整十七天的追踪过程,从最初一段异常流量报警,到如今锁定整个组织架构,每一步都像走在刀锋之上。
李悦走过来,站在我旁边。她摘下耳机,轻轻捏了捏鼻梁,那是她极度疲惫时的习惯动作。
“他们还会再来。”她说。
我没有回答。风吹起她的头发,也吹动了指挥车顶的旗角。一辆运囚车缓缓驶离,轮胎碾过碎石,发出沙沙的声响。
城市依旧安静。
但我知道,有些人已经开始醒来。
这场战争从来不只是关于一次拦截、一场抓捕。它是关于信任与操控之间的拉锯,是关于信息如何成为武器,是关于普通人如何在无形的战场上沦为棋子。而这些人,他们不为钱,也不为权,他们想要的是制造恐慌,瓦解秩序,让人们彼此怀疑,让社会自行崩塌。
我曾问过被捕的技术骨干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笑了,说:“因为规则本身就是谎言。你们维护的‘秩序’,不过是少数人用来控制多数人的工具。我们只是……让它暴露真相。”
荒谬吗?或许。可正是这种看似极端的想法,最容易蛊惑人心。
回到指挥中心时,天已微亮。技术人员仍在整理证据链,法务团队开始起草起诉材料。我坐在临时办公桌前,翻开一份匿名举报信的复印件——最早引发调查的源头。信纸泛黄,字迹潦草,内容只有短短几句:
“他们在模仿2018年‘灰雾事件’的手法。
第一波攻击将在采石场启动。
别相信内部系统日志。”
署名空白。
我盯着那几行字看了很久。这不是普通市民能写出的内容,对方知道太多内幕。也许,这封信本身也是计划的一部分?用来引导我们走向某个预设方向?
我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四声才接通。
“是我。”我说,“帮我查一件事:过去五年内,所有参与‘应急广播系统升级’项目的人员名单,特别是外包技术支持团队。”
对方沉默片刻:“你要查内鬼?”
“不。”我望着窗外渐亮的天空,“我要找下一个可能被利用的漏洞。”
挂断电话后,我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在现有线索之外画了一个新的圈。
圈内写着三个字:未登场。
真正的对手,往往不在战场中央,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静静观察,等待你犯错。
李悦走进来,手里端着两杯咖啡。
“你还记得‘灰雾事件’吗?”她忽然问。
我点头。那是五年前的一场虚假警报,有人篡改交通调度系统,制造大规模拥堵,同时发布虚假恐袭预警,导致商场踩踏、学校封锁、医院瘫痪。事后发现,幕后黑手是一名被辞退的系统工程师,动机竟是“想看看社会有多脆弱”。
“那时候我们都觉得是个案。”她低声说,“但现在看,那可能只是第一课。”
我接过咖啡,热气氤氲中模糊了视线。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抓人。”我说,“是要重建人们对系统的信任。”
她笑了笑,笑容很淡,却坚定。
“那你得活得久一点。”
我低头看了看手表,凌晨四点十七分。
新的一天开始了。
而我们的工作,永无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