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石可以攻玉,身为汉文化圈的南朝鲜人,朴pd还是懂这个道理的。
正好现在节目陷入了一个瓶颈期,他也急需一些新的思路来对节目做出改变。
两人打完餐坐下,朴pd就直接开始话题了:“吴粦,今天你也跟了全程的拍摄,说说你的想法。”
吴粦连忙挥挥手道:“我只是一个后学末进,哪有资格在pdni面前提想法,我还需要继续学习。”
朴pd笑着说:“好啦好啦,你也别谦虚。
你就用你华夏的节目制作思维说说今天的感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行。
也许你的想法就能给我新的灵感呢?”
吴粦也不是个一味谦虚的人,作为一个销售,在必要的时候展现一下自己的实力也是必须的,而且有些想法得说出来和人交流才知道漏洞在哪里,或者说,是不是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南橘北枳”
不只是指一种现象,也可以指主观意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个人再怎么擅长多方面考虑或者换位思考,还是会受限于本身的知识储备和阅历。
吴粦思考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说道:“那我就放肆一下,说说对这次节目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请pdni多多指教。”
朴pd笑了笑,做了个手势,示意吴粦继续说下去。
吴粦拿出笔记本说道:“郑糠云的话题《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标题不错,给人一种,嗯,八卦的欲望,想要去知道详情的好奇心,虽然第一个引出的是朴成阳,后面才引出金雅中。
我在想,会不会先引出女主金雅中后面再引出朴成阳,娱乐效果会更好一点?”
吴粦说完,停顿了一下,看向了朴pd。
朴pd沉吟了一下,点点头,示意吴粦继续。
吴粦清清喉咙,继续说道:“后面安文淑的标题就起的不好,不过内容确实搞笑和吸引人;朴成阳的标题也是起得不好,不吸引人,但是话题的前几句话,给人第一反应是很有内涵,很想仔细聆听,但是后面的描述太简单,没有说出更多的事例,就像……嗯,就像咬了一大口,看起来很大一块,实际上里面都是空气,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金雅中的标题和内容都不错,一个演员面对入戏后如何出戏的迷茫,无论圈内圈外的观众,其实都很喜欢这种话题,不过她讲的太过平淡,缺乏描述迷茫时期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也缺少了感情上的一个起伏,就像在描述一件别人的事情,反而很难引起共情……还有……”
吴粦挑几个重要嘉宾的话题点评了一下,那些明显是来充数的话题就直接忽略掉了。
朴pd托着下巴,眼神一直放在饭盘上,仔细的聆听着吴粦的话,不时地点点头。
每当吴粦提到一个改进点,朴pd都有似曾相识的那种感觉,好像自己也曾经想到过,可是为什么在想到之后就没去改进,或者说,被自己下意识的忽略了呢?
在吴粦说完所有的节目感悟之后,朴pd马上反问一句:“那你觉得该怎么改进呢?”
吴粦看着笔记本回答道:“在节目前期准备时,除了审核嘉宾的标题和文稿,最好找其它非《强心脏》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先看一下,提一下意见,然后我们再来调整文稿。
对于综艺感差的嘉宾,我们不妨手把手的去教他们怎么去最大化一个话题的综艺性,毕竟无论什么类型的嘉宾都是冲着曝光率来的,话题说得越精彩,镜头自然越多。”
朴pd突然一拍手:“对哦!
哎呀,这种小事情,我做了这么多年节目,竟然都会因为面子问题而忽视了!”
一个节目在前期摸索出一套成功模式之后,pd就会下意识的按照那个固定模式去制作后面的节目,然后越来越模板化,再下来就会忽略细节的把控,潜意识的就往节省精力的“懒惰”
模式去做。
节目前期准备的时候,虽然策划组也会对有提前做准备的嘉宾进行标题和文稿的审核,但是每期都有一些嘉宾因为各种突的事情没办法提前先把标题或者文稿告知节目组,导致大家渐渐地也就对这个“不可控”
环节不再上心,慢慢的就潜意识的认为,节目组只要保证话题量充足就行,标题不吸引人和表述不够精彩都是嘉宾的问题,节目组对这个问题完全没有责任,反正能剪辑嘛!
长久下来,就会把精力放到其它的可控环节上,比
